从怀远到三江 从老堡到古宜 ——三江县名县治变更述略
来源: 三江县委史志研究室  |   发布日期: 2023-08-11 18:00    | 浏览量:|
  • 字体大小:[
  • ]


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侗族自治县、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2022年全县总人口40万余人,其中侗族人口占58%。县人民政府驻古宜镇。

三江在历史上有着非常不平凡的经历,曾经几经兴废,几次更名,并几次迁治,最后才发展到今天。三江作为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划,开始成立时县名并不叫三江,县治所在地也不在现今的古宜,县名和县治所在地都经历了几次变更。

三江境域秦时位于象郡与桂林郡交界地带。两汉至魏晋属潭中县地,其间两汉属交趾(交州)刺史部郁林郡,三国吴凤凰三年(274年)前属吴国郁林郡,吴凤凰三年后至魏晋属桂林郡。南北朝属齐熙郡。隋朝先后属融州、始安郡义熙县地。唐及五代属融州融水郡(县)。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5年)于今老堡口附近置王口砦,此为目前县境最早见之记载者。宋立县之前,今县境部分地方属融州融水郡,部分地方属古州蛮地。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于融水郡王口砦置怀远军,同年八月改为平州,州治在今老堡乡漾口村洋洞屯,并置怀远县,此为三江设县之始,县治在今老堡口一带。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州县俱废。北宋宣和初复置州,宣和二年(1120年)赐怀远郡,州并。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又废。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置县,至元朝,属融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又废县,置三江镇巡检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怀远县,隶属柳州府。明隆庆六年(1572年),时任知县马希武在修筑老堡城中,因督核严刻,激起民反,致县城被攻陷,马希武被愤怒的民众杀死。后来明朝廷虽然派十万大军来镇压了民众的起义,但县城多年未能得到恢复,县官也不敢到原地履职,“邑宰多听委于他县,赁居长安,若寓公然。”直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福建南安举人苏朝阳任知县后,才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将县治由老堡迁至丹阳镇(今丹洲村)。

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置怀远县,设县治于老堡,至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苏朝阳迁治丹洲,老堡作为县治所在地共经历了486年,历经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实为三江历史上作为县治所在地最久的地方,这期间也是三江历史上兴废更迭最多的时期,特别是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经历的撤怀远县设三江镇巡检司阶段,是今“三江”得名之始。在今老堡后山仍留有古城池遗址,在今老堡乡漾口村洋洞屯仍留有古平州遗址,1986年修路民工曾在洋洞屯挖掘出一批东汉文物,在当地民间也还流传有马希武被杀的故事,只是地上的历史建筑等文物古迹因时代变迁未能留存。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苏朝阳迁治丹洲后,至民国3年(1914年),县名一直称怀远县。民国3年(1914年)1月,时任内务总长朱启钤鉴于全国重名县多达220多个的现状,上书大总统袁世凯,提请对各省重名的县名进行规整,并提出规整的原则和存废理由,获袁世凯批准。同年,广西省政府根据大总统袁世凯批准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呈大总统拟改各省重复县名撮举理由分别说明请鉴核批示文》和《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要求,下文将怀远县改名为三江县。文曰:“广西怀远县明万历十九年复置,迄今仍之,与安徽、陕西两省重复。设置在安徽怀远之后,应酌改。查该县于洪武十年置三江镇巡检司,十四年置县,旋又为诸瑶所陷,万历十九年复置,拟定名为三江县。”①(《三江侗族自治县志》(1992年版)大事记第7页脚注已就省政府文件中关于广西怀远县“明万历十九年复置”的错误作了说明,即明隆庆六年(1572年)“马希武事件”后,朝廷并未撤销怀远县建制,道、府当局仍继续任命知县,只是不敢到旧治办公,寓居融县长安镇。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知县苏朝阳才将县治移至丹阳镇(丹洲),始建新县城。经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安徽省怀远县、陕西省横山区相关资料,安徽的怀远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陕西怀远县(今横山区)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都设置在广西怀远县之后,只是广西怀远县曾于明朝洪武年间短暂撤销过几年,不久复置。陕西怀远县也于民国3年(1914年)为别于安徽怀远县而改名为横山县。同时,经查《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可知,广西省政府文中关于广西怀远县改名为三江县的理由,基本上是照录清单中所列的理由。也就是说,袁世凯批准的清单中关于广西怀远县改名的理由本来就是错误的。广西怀远县最后一次复置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此比对安徽怀远县的始建时间,自然是晚了一些,但以短暂撤后即复置的时间比对始建时间,不尽合理。不过合理也罢,不合理也罢,历史就是这么无情,一经走过,不可回头。

县治仍在丹洲时任县知事为贵县人陈宝光。民国21年(1932年)柳州人刘瑞麟当县长时,以“县治偏处丹洲,失居中策驭之道”为由,遂俯顺地方民众之请求,呈奉省府核准,于当年5月将县治由丹洲迁至古宜

    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至民国21年(1932年),丹洲作为县治所在地共经历了341年,历经明、清至民国时期,其间经历了民国3年(1914年)由怀远县改名为三江县过程。今丹洲上仍保留有较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明清建筑如古城门、城墙,丹洲书院,福建会馆,民居等留存较为完好,并已开发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民国21年(1932年),刘瑞麟迁治古宜后,直到今天,古宜作为县治所在地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不过这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却是三江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

首先,194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九军一一五师攻占县城古宜,三江宣告解放。12月18日成立三江县人民政府,隶属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自此三江结束了立县以来近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人民开始当家作了主人,开创了三江发展历史的新纪元。虽然此后1950年5月,因剿匪斗争需要,县人民政府曾由古宜迁至丹洲,但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重点剿匪阶段基本结束后,1951年4月县人民政府即迁回了古宜。其次,1952年12月3日,实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县级三江侗族自治区(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县级侗族自治地方。1955年9月17日改名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先后隶属柳州区专员公署和桂西壮族自治区(州)宜山区专员公署、宜山专员公署(宜山地区)。1958年7月7日自治区第二届人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宜山专员公署改为柳州专员公署(国务院1958年7月19日批准),三江改属柳州专员公署(后又先后改为柳州专区、地区)。2002年9月划入柳州市。此后,三江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县各族人民在医治好战争和匪乱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历史,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全县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三江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全县与全国一道步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广大农村开始迈进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县城古宜变化更大,城区拓展到了河东,城内道路宽敞,街道整洁,高楼林立,古宜大桥、三江风雨桥、龙吉风雨桥、宜阳风雨桥等几座各具特色的大桥跨江而过,209国道、321国道、焦柳铁路、贵广高铁、三北高速、桂三高速等交通要道交汇于县城或县城附近,交通极为便利,成了三省(区)交界地带的交通枢纽,并先后建成了县城大侗寨、月也侗寨、侗天宫三个AAAA级景区,成为四方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员会史志研究室  

                                                           2023年8月11日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党史宣传教育

从怀远到三江 从老堡到古宜 ——三江县名县治变更述略

  发布日期: 2023-08-11 18:00

来源: 三江县委史志研究室


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侗族自治县、全国5个侗族自治县中侗族人口最多的一个县,2022年全县总人口40万余人,其中侗族人口占58%。县人民政府驻古宜镇。

三江在历史上有着非常不平凡的经历,曾经几经兴废,几次更名,并几次迁治,最后才发展到今天。三江作为一个县级的行政区划,开始成立时县名并不叫三江,县治所在地也不在现今的古宜,县名和县治所在地都经历了几次变更。

三江境域秦时位于象郡与桂林郡交界地带。两汉至魏晋属潭中县地,其间两汉属交趾(交州)刺史部郁林郡,三国吴凤凰三年(274年)前属吴国郁林郡,吴凤凰三年后至魏晋属桂林郡。南北朝属齐熙郡。隋朝先后属融州、始安郡义熙县地。唐及五代属融州融水郡(县)。北宋至和年间(1054—1055年)于今老堡口附近置王口砦,此为目前县境最早见之记载者。宋立县之前,今县境部分地方属融州融水郡,部分地方属古州蛮地。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三月于融水郡王口砦置怀远军,同年八月改为平州,州治在今老堡乡漾口村洋洞屯,并置怀远县,此为三江设县之始,县治在今老堡口一带。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州县俱废。北宋宣和初复置州,宣和二年(1120年)赐怀远郡,州并。南宋绍兴四年(1134年)又废。绍兴十四年(1144年)复置县,至元朝,属融州。明洪武十年(1377年)又废县,置三江镇巡检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十一月复置怀远县,隶属柳州府。明隆庆六年(1572年),时任知县马希武在修筑老堡城中,因督核严刻,激起民反,致县城被攻陷,马希武被愤怒的民众杀死。后来明朝廷虽然派十万大军来镇压了民众的起义,但县城多年未能得到恢复,县官也不敢到原地履职,“邑宰多听委于他县,赁居长安,若寓公然。”直到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福建南安举人苏朝阳任知县后,才于万历十九年(1591年),将县治由老堡迁至丹阳镇(今丹洲村)。

从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置怀远县,设县治于老堡,至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苏朝阳迁治丹洲,老堡作为县治所在地共经历了486年,历经了宋、元、明三个朝代,实为三江历史上作为县治所在地最久的地方,这期间也是三江历史上兴废更迭最多的时期,特别是明洪武十年(1377年)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经历的撤怀远县设三江镇巡检司阶段,是今“三江”得名之始。在今老堡后山仍留有古城池遗址,在今老堡乡漾口村洋洞屯仍留有古平州遗址,1986年修路民工曾在洋洞屯挖掘出一批东汉文物,在当地民间也还流传有马希武被杀的故事,只是地上的历史建筑等文物古迹因时代变迁未能留存。

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苏朝阳迁治丹洲后,至民国3年(1914年),县名一直称怀远县。民国3年(1914年)1月,时任内务总长朱启钤鉴于全国重名县多达220多个的现状,上书大总统袁世凯,提请对各省重名的县名进行规整,并提出规整的原则和存废理由,获袁世凯批准。同年,广西省政府根据大总统袁世凯批准的《内务总长朱启钤呈大总统拟改各省重复县名撮举理由分别说明请鉴核批示文》和《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要求,下文将怀远县改名为三江县。文曰:“广西怀远县明万历十九年复置,迄今仍之,与安徽、陕西两省重复。设置在安徽怀远之后,应酌改。查该县于洪武十年置三江镇巡检司,十四年置县,旋又为诸瑶所陷,万历十九年复置,拟定名为三江县。”①(《三江侗族自治县志》(1992年版)大事记第7页脚注已就省政府文件中关于广西怀远县“明万历十九年复置”的错误作了说明,即明隆庆六年(1572年)“马希武事件”后,朝廷并未撤销怀远县建制,道、府当局仍继续任命知县,只是不敢到旧治办公,寓居融县长安镇。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知县苏朝阳才将县治移至丹阳镇(丹洲),始建新县城。经查《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及安徽省怀远县、陕西省横山区相关资料,安徽的怀远县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陕西怀远县(今横山区)始建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都设置在广西怀远县之后,只是广西怀远县曾于明朝洪武年间短暂撤销过几年,不久复置。陕西怀远县也于民国3年(1914年)为别于安徽怀远县而改名为横山县。同时,经查《内务部改定各省重复县名及存废理由清单》可知,广西省政府文中关于广西怀远县改名为三江县的理由,基本上是照录清单中所列的理由。也就是说,袁世凯批准的清单中关于广西怀远县改名的理由本来就是错误的。广西怀远县最后一次复置是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此比对安徽怀远县的始建时间,自然是晚了一些,但以短暂撤后即复置的时间比对始建时间,不尽合理。不过合理也罢,不合理也罢,历史就是这么无情,一经走过,不可回头。

县治仍在丹洲时任县知事为贵县人陈宝光。民国21年(1932年)柳州人刘瑞麟当县长时,以“县治偏处丹洲,失居中策驭之道”为由,遂俯顺地方民众之请求,呈奉省府核准,于当年5月将县治由丹洲迁至古宜

    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至民国21年(1932年),丹洲作为县治所在地共经历了341年,历经明、清至民国时期,其间经历了民国3年(1914年)由怀远县改名为三江县过程。今丹洲上仍保留有较多的文物古迹,特别是明清建筑如古城门、城墙,丹洲书院,福建会馆,民居等留存较为完好,并已开发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民国21年(1932年),刘瑞麟迁治古宜后,直到今天,古宜作为县治所在地还不到一百年的历史。不过这不到一百年的历史却是三江发展变化最大的时期。

首先,1949年11月1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十三兵团三十九军一一五师攻占县城古宜,三江宣告解放。12月18日成立三江县人民政府,隶属柳州行政区专员公署。自此三江结束了立县以来近千年的封建统治,建立了人民政权,人民开始当家作了主人,开创了三江发展历史的新纪元。虽然此后1950年5月,因剿匪斗争需要,县人民政府曾由古宜迁至丹洲,但这只是一个暂时的过渡,重点剿匪阶段基本结束后,1951年4月县人民政府即迁回了古宜。其次,1952年12月3日,实行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成立县级三江侗族自治区(政务院1953年4月23日批准),成为全国最早成立的县级侗族自治地方。1955年9月17日改名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先后隶属柳州区专员公署和桂西壮族自治区(州)宜山区专员公署、宜山专员公署(宜山地区)。1958年7月7日自治区第二届人民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宜山专员公署改为柳州专员公署(国务院1958年7月19日批准),三江改属柳州专员公署(后又先后改为柳州专区、地区)。2002年9月划入柳州市。此后,三江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全县各族人民在医治好战争和匪乱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进行了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改变了过去一穷二白的历史,城乡面貌大为改观。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全县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开展脱贫攻坚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三江的面貌更是日新月异,全县与全国一道步入了全面小康社会,广大农村开始迈进了实施乡村振兴的新征程。县城古宜变化更大,城区拓展到了河东,城内道路宽敞,街道整洁,高楼林立,古宜大桥、三江风雨桥、龙吉风雨桥、宜阳风雨桥等几座各具特色的大桥跨江而过,209国道、321国道、焦柳铁路、贵广高铁、三北高速、桂三高速等交通要道交汇于县城或县城附近,交通极为便利,成了三省(区)交界地带的交通枢纽,并先后建成了县城大侗寨、月也侗寨、侗天宫三个AAAA级景区,成为四方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   

                                               中共三江侗族自治县委员会史志研究室  

                                                           2023年8月11日

                                                 




版权所有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
地址/AD: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峰街7号
政府热线:0772-8612234 维护电话:0772-8611297
网站标识码:450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