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450225007819318G/2023-28345
效力状态:
发文单位: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标  题:
三政规〔2023〕6号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三政规〔2023〕6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文件下载: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三政规〔2023〕6号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来源: 三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   发布日期: 2023-11-20 18:05   
  • 字体大小:[
  • ]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31120

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

20222030年)

目录

............................................4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6

第一节 区域概况................................6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效.................9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11

第二章 规划总则...................................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17

第三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18

第四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19

第三章 推动制度政策创新,促进绿色发展.................22

第一节 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22

第二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3

第三节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25

第四章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7

第一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27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5

第三节 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36

第五章 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39

第一节 优化调整空间布局.........................39

第二节 改造提升重点行业.........................40

第三节 培育绿色新兴产业.........................44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48

第六章 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53

第一节 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53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60

第三节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64

第七章 重点项目与效益分析...........................68

第一节 重点工程................................68

第二节 效益分析................................68

第八章 保障措施....................................71

第一节 组织领导................................71

第二节 资金筹措................................71

第三节 科技创新................................72

第四节 人才支撑................................72

第五节 社会参与................................72

附表1 规划近期(20222025年)重点项目汇总表.................74

附表2 规划远期(20262030年)重点项目设置方向................9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快,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自治区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坚决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落实“四个新”总要求,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二十大期间对广西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和“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落实自治区、柳州市决策部署,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任务安排,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和绿色发展导向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三江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特编制《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三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隶属柳州市,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东经108°53′109°47′,北纬25°21′26°03′之间,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辖69乡。县城古宜镇距离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东连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西接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交通条件便利,贵广高铁、焦柳铁路、厦蓉高速、209国道、321国道在县城交汇,三江南站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县级动车始发站,可直通桂林、南宁、广州、贵阳等城市,全县形成了西进贵阳、东连广州,南下北海,北接长沙的“三纵三横”交通路网格局,是桂、湘、黔三省(区)交界的交通枢纽。

1三江侗族自治县区位图

二、资源环境状况

县内土地共229616.23公顷,其中耕地16119.63公顷、园地25364.86公顷、林地172384.87公顷、草地1447.70公顷、湿地608.3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037.5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766.4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886.84公顷。

三江水系发达,全县水域面积39平方公里。共有主要河流74条,总长689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平均年地表水径流量为25亿立方米。全县境内有小型水库9座,大小饮水工程300多处,主干渠1340公里。县境内没有地下河,地下水补给来源依靠大气降水,丰度和活动规律严格受气候、地形、地势、基底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制约。冬季,地下径流量仅相当于夏季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同时,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径流途径短,循环交替强烈,主要以水平排泄(江、河、溪流失)为主,垂直排泄(地表蒸发消耗)次之,补给与消耗基本平衡。

三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穿山甲、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共有913种,数量极为稀少。“三有”保护动物主要包括蛇类、鸟类、蛙类、山羊、果子狸、野猪、竹鼠、松鼠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包括金毛狗蕨、楠木、闽楠、胡黄连、丰都车前以及兰科、杜鹃花科、竹柏,其中除了樟科的楠木、闽楠、竹柏3个物种分布不多外,其他几个物种在全县分布较为普遍。

三江自然风光秀丽,山水原始风貌保存完好,侗寨民居独具特色,建筑技艺博大精深,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县境内有风雨桥120多座、鼓楼近200座、吊脚木楼40000多座。其中程阳永济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其造型美观、民族特色浓郁,享誉海内外,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全县有大侗寨景区、程阳八寨景区、丹洲景区、布央仙人山景区、三江侗天宫、月也侗寨6AAAA级景区;冠洞景区、产口景区、石门冲景区、甜水寨景区4AAA级景区;先后获得“亚洲金旅奖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中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三、经济社会概况

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县常住人口为321538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1236人,占28.3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0302人,占71.63%。县境内主要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

2021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217万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排全市第一,两年平均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区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5.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7%68%,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21252元,比上年增加1687元,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7.6%2021年,全年财政收入4.4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亿元。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效

一、绿色机制体制基本构建

三江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逐步探索建立绿色经济发展制度。印发实施《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3年)》《三江侗族自治县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2022年推动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年度实施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秸秆禁烧管控及综合利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绿色发展,逐步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环境信息公开制、污染排放许可制、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等机制。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先后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真正使环境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三江坚持清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形成以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逐年降低。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增强,全县化肥使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考核要求,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低碳工业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工业企业煤炭消耗量、用电量和取水量为2016年以来峰值的6.76%13.44%0.43%,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两茶一木(竹)”特色加工业等低碳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增长,2021年第三产业占比56.69%,全域旅游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实现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基本覆盖。

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PM10浓度均值38µg/m3PM2.5浓度均值24µg/m3,空气优良率为99.3%,环境空气质量排全区前列,全市第一,完成全年所有指标任务。2021年,县内都柳江梅林断面、浔江木洞屯断面、融江丹洲断面三个监测断面水质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以上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河东水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到相应噪声功能区的国家标准。经排查,20192021年,全县区域内无疑似污染地块,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未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绿满八桂工程实施率100%,生态补偿兑现率85%2021年森林覆盖率78.87%

四、绿色生活理念逐步形成

三江以“生态立县”为主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印发实施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和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规范。通过绿色创建,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水平。持续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以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为主线,建立了管理到位、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机制。每年度均制定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从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创建、强化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抓实生活垃圾分类、反对食品浪费等方面,扎实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工作。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使全县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共同理念。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存在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截至2021年,丹洲镇、斗江镇、独峒镇、八江镇、林溪镇5个镇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行,但程村乡、富禄苗族乡、高基瑶族乡、和平乡、老堡乡、良口乡、梅林乡、同乐苗族乡、洋溪乡9个乡未建设污水处理厂,全县170个行政村(社区)中仅有18个行政村(社区)建设有26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较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管护不足,缺乏运维经费,部分设施未能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扔存在乱堆乱放、随意焚烧现象。

(二)主导产业集群效应未凸显。“两茶”产业及其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产业潜能未充分发掘。2021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1.7万亩,其中高效油茶种植12.8万亩,占比低;油茶生产规划化水平较低,仅有1家规模化以上油茶企业;油茶产量仅2.19万吨,产值5.2亿元,占“两茶”产值的20%,油茶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发掘。茶叶产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全县茶叶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以上企业仅有7家,主要以茶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项目仅有1个,产品附加提升有待加强。

(三)工业经济总量少基础薄弱。2021年三江工业总产值18.76亿元,柳州市排名最末,低于广西各县工业产值平均值(69.38亿元),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企业规模小、市场小,对经济的拉动整体实力不强,缺少重大项目支撑,融资较为困难。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及标准厂房、产业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四)农业产业经济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向后延伸不充分,从产地到餐桌供应链建设存在不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产业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三产融合深度不足,品牌效应不够显著。农产品销售渠道还需拓宽,农产品交易市场功能不完善,缺乏分级包装场所。农业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大部分农产品批发给外地商家贴外地牌销售,利润不高。农产品品牌营销网络不健全,宣传推介力度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需加强,乡(镇)基层农经员岗位缺员较多。

(五)创新发展支撑薄弱。三江属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人才聚集效应差,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企业科研基础条件较差,科技资源少,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管理队伍思想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跟不上科技创新发展形势的要求,通过系统培训的技术人员数量不多,加工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品控不足。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柳州市于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围绕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提出力争在2026年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碳达峰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增长实现“脱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节点,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与三江“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理念相契合,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为模式变革带来了新机遇。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之举。新发展格局意味着需求侧动能结构将进一步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将进一步加快。在此机遇下,桂、湘、黔边区经济大循环枢纽节点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资源优势、产业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激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释放消费活力、创新活力,为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拓展新空间。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经济绿色转型带来契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源头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并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2年,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三江牢牢把握机遇,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发展新步伐,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壮大“两茶一木(竹)”特色加工业等低碳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外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疫情重复反扑下,到三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人数明显下降,县内的各景区也不得不采取限制客流的措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各种风险挑战和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三江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激烈竞争下产业优势趋弱。三江茶叶、茶油两大传统优势产业链较短,以初级加工为主,茶青大量售给外地茶商贴牌,茶农收益不高,茶油精深加工发展不足,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增速放缓。加之桂柳城市圈周边多中心化发展格局下,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及贵州省、湖南省邻县的茶油、茶叶品牌的崛起对三江“两茶”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产业和品牌竞争力有降低趋势。

城乡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任务仍较为艰巨。城区与乡镇的差距依然明显,县城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落实“五个牢牢把握”和“五个更大”总要求,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以建设绿色转型创新发展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大力发展“两茶一木(竹),种稻养鱼”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旅游,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三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三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深入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环境相融合,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并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集约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强化能源、水资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置,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绿色经济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引导企业踏上一条正确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的进程。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绿色经济的驱动作用,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突破现有环境约束,将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三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全境,包括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林溪镇、八江镇、独峒镇、程村乡、和平乡、老堡乡、高基瑶族乡、良口乡、洋溪乡、富禄苗族乡、梅林乡、同乐苗族乡15个乡镇,规划面积2454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规划近期为20222025年,规划远期为20262030年。

第四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

一、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巩固提升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三江“两茶一木(竹)”、民俗文化、自然山水等特色产业优势,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通过加快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体系,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三江。

(二)阶段目标。到2025年,三江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战略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现新突破;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根本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2030年,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资源高效配置机制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基本形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实施,宣传和教育力度持续提高,绿色发展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展望2035年,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活力持续激发、质效提升,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特色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集聚化程度更高,旅游产业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达到全区先进水平;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构建覆盖范围广泛、公民参与度高的绿色消费体系。

二、指标体系

参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2021年修订版),结合三江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确定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产业生态化以及生态产业化,共13项考核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6项。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1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1

现状值

2025

目标值

2030

目标值

指标属性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

1

环境空气质量

1)完成上级考核任务;

2)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

1)完成;

2100

1)完成;

2)保持稳定。

1)完成;

2)保持稳定。

约束性

2

地表水环境质量

1)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2)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1100

2)未排查出黑臭水体。

1)保持稳定;

2)完成。

1)保持稳定;

2)完成。

约束性

3

土壤环境质量

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

1100

22021年未统计。

1)保持稳定;

2)有效保障(且不低于上级下达目标)。

1)保持稳定;

2)有效保障(且不低于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4

森林覆盖率

%

79.67

≥79.7

≥80

约束性

产业生态化

5

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1)化肥利用率;

2)农药利用率。

%

141.39

22021年未统计。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预期性

6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秸秆综合利用率;

2)废旧农膜回收率;

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190.06

290.70

396.61

1)保持稳定;

2)保持稳定;

3)保持稳定。

1)保持稳定;

2)保持稳定;

3)保持稳定。

预期性

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0

保持稳定

保持稳定

预期性

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2.7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约束性

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约束性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140.97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约束性

生态产业化

1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6.7

≥58

≥60

预期性

12

旅游总人次

/

862.9

1300

1600

预期性

13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02.48

150

175

预期性


第三章 推动制度政策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第一节 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一、加快建设系统长效目标责任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效机制,配合做好中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抓好问题整改,提高督察效能,压实整改责任。系统构建反映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等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全县绿色发展情况,建立差异化目标分解机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强化绿色发展考核作用。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责制度。

二、建立绿色发展导向的信用体系

建立绿色信用评级机制,引导征信机构、评级机构、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模型中引入绿色因素,科学设置生态资产风险权重,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客户风险评价体系。完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和结果应用,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探索建立健全绿色信贷融资担保机制、绿色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绿色贷款贴息制度和承销奖励制度。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示,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等工作中,根据企业环境信用状况予以支持或限制。

三、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体系

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发布绿色投资机会清单,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及新基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转型投融资一体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建立健全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探索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

第二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建立生态产品调查及价值评价机制

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和价值评估机制,争取获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培育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构,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围绕矿产、森林等生态产品开展生态价值核算,摸清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交易、经济补偿等手段,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核算办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

二、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及其保护补偿机制

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大力实施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大力开发特色优势生态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研究制定县域生态资产交易管理办法,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落实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林业碳汇权益交易模式,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用能权交易制度,鼓励开展水权交易。完善生态护林补助、天然林停伐补助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建设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补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

三、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按照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重点考核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指标。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坚持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对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水资源费改税工作。充分发挥金融资本杠杆作用,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授信方式,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新模式,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畅通金融资本赋能通道,支持县域内生态环境提升和绿色产业发展。

第三节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一、健全共治共享的多元参与治理机制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和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监督,完善信访投诉、舆论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等公众参与机制,搭建环保公众监督互动平台,优化环保问题群众举报处理机制,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建设、全民监督,打造“全域统筹、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的“绿色发展共同体”。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强化生态环保重点领域监管,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加强乡镇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把环境监管触角延伸到乡镇、到农村,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加强大气、重点流域和危险废物等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监管机构建设和管理,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拓宽环保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渠道。结合环保机构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着力加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加强执法装备配备,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提升执法装备能力与现代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数据整合,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碳排放、政务管理等基础数据库,探索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逐步整合污染源管理、决策支持、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

三、健全环境治理市场和信用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修复新模式,集成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将其违法信息记入信用记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第一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严格环境准入要求。根据国家、自治区和柳州市的工作部署,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等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严格环境准入要求。规范“一区三园”及县城新区设立和布局,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进入相应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按照功能分区以及规划调整,推进现有大气重点防控企业优化重组、升级改造,实现装备升级、产品提档、节能环保上新水平。

优化能源结构。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控煤炭消费总量。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开发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园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燃煤锅炉管理,减少燃煤锅炉用煤和城镇生活用煤。大幅削减散煤利用,推进农村生活“煤改气”“煤改电”,减少农村生活散煤的使用比重。

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按要求严格控制水泥、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抓好工业园区管控,逐步开展清洁燃料升级换代,推动供热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和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加快重点行业企业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对三江县云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三江县百城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等水泥企业生产、运输、装卸等各个环节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粉尘无组织排放。对重点企业安装废气在线监控设施,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停产整治;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强化“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停产整治。

加强移动污染源污染治理。优化县城交通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低碳出行。加强执法检查,加大路检路查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不合格机动车上路行驶的违法行为。强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对柴油车加装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消除柴油车排气口冒黑烟现象。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建设,开展车载诊断系统(OBD)在线接入工作,重点企业、物流园加装门禁监控系统。开展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监督检查专项执法行动,加强油品监管执法,清理整顿非法加油站点、流动加油车,对相关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推进扬尘和粉尘污染管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设置全封闭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主要道路路面进行硬化处理,车辆运输过程采取密闭措施,防控物料装卸、运输、堆放过程中的粉尘污染,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冲洗平台,运输车辆出场上路必须进行冲洗,确保出入口两侧道路整洁;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文明施工”管理范畴,扬尘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督促和监管各在建工程项目做好扬尘治理,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加强侗乡大道、雅桂路、雅柳路、福学路等城市主干道周边及城乡结合部道路路面清洗保洁,扩大道路机械化清扫和洒水范围。强化对程村工业园、粤桂扶贫产业园等工厂集中区域的道路扬尘管控;加强城市绿化,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加强县内裸地的绿化或铺装,落实各类裸露泥地绿化和铺装责任;依法严格管控城市建成区露天焚烧垃圾、露天烧烤等行为,强化城市餐饮业油烟排放管控。

严格管控烟花爆竹燃放。加强烟花爆竹禁放区、限放区管控工作,落实烟花爆竹禁放区域的责任和监管要求,强化烟花爆竹生产、运输、销售等源头管控,加强执法巡查,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广泛开展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以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实际行动参与大气污染防治。

强化秸秆禁烧管控。按照已划定禁烧和限烧区范围,秸秆禁烧区实行强制性禁烧政策和管理措施,任何时间段都不允许进行秸秆露天焚烧。严格落实禁烧区管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网格化禁烧监管体系,明确各方职责,按照“属地管理、源头控制”的原则,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有据可依,强化乡镇、村(社区)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主体责任。实施网格化巡查管理,确定本辖区禁烧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第一负责人,逐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秸秆焚烧行为,对违反规定的露天秸秆焚烧行为进行登记,并填写巡查台账,及时上报,根据管理规定进行处理。重要时段加大对重点管控区的巡查执法力度和频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禁烧区以外地区实施秸秆限烧管理,统筹协调各乡镇、村(社区)轮烧工作,实行动态错峰焚烧管理,避免同一时段集中焚烧。

二、深入推进水体污染防治,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流域水污染源监管,深化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控制,严格执行“查、测、溯、治”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监督管理,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对排放超标的排污口进行整治。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强化畜禽养殖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深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河道的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惩处、取缔,促进河道生态恢复。

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安全。强化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年度工作计划,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全面落实水源地环境管理“一网(隔离网)”“一桩(四至界桩)”“三牌(标识牌、警示牌、宣传牌)”保护措施,持续开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和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对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厂、用户水龙头实施全过程监管,定期进行监测、检测、评估,监测结果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加强环境风险源管理控制措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和配套管网等设施建设,最大程度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对供水造成的影响。

促进工业污水综合治理。深化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产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三江侗族自治县佳洁环境治理投资有限公司水污染排放监管。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逐步推进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生产线和工艺设备有序退出生产,有效控制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入园企业生产废水需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接收标准方可接入污水收集管网,加强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总排口应自动监测系统和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

推动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老旧管网提标改造,加快管网破损修复,强化污水直排口截污整治,推进八江镇、丹洲镇、斗江镇、独峒镇、林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落实《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年)》,加快农村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禁养区管控,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禁养区内原有养殖场。严格畜禽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相应粪污处理设施,否则不予通过,统筹安排畜禽养殖生产用地数量和规模,优化产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和清洁生产,提高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深化农业污染源头管控。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优先保护类农用地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建立健全科学施肥(药)管理和技术体系,加强肥料市场监管力度,避免假冒伪劣肥料产品混入。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机械化深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秸秆腐熟、粉碎、覆盖还田技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指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符合标准的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生物可降解薄膜。加强绿色防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药减量控害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实现农药减量化。

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根据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和有效管控,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3大类。针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针对安全利用类耕地,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结合主要作物类型和种植习惯等,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方案,优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轮作、间作等措施,降低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风险。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加强用途管理,主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轮作休耕等治理修复措施。完善分类清单,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质,综合考虑耕地及周边情况,客观评价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导特色农业示范区、种植基地改良土壤,鼓励施用有机肥,种植豆科、绿肥等作物提高土壤肥力。开展耕地土壤酸化治理,结合使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改良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pH值,增强土壤抗酸化缓冲能力,对土壤调理剂施用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观测。

严格建设用地管理。对建设用地实施全过程监管,落实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使用质量及效益。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建设用地审批,严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结合自治区、柳州市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土壤环境重点排污单位监督管理。

助力柳州市“无废城市”创建。促进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源头管控和资源化利用。开展重点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建设,强化固体废物监管,逐步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能力,推动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强化危险废物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危险废物产生、转运、处置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机制,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建立健全污染防控信息化平台,防范环境风险

建设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试行运用市级土壤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联动管理,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管理,共享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及其涉及空间规划等信息,实现污染防治智能化监管。提升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应急能力,建立、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平台,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定点技术精准帮扶小组,定期进行走航和雷达监测、入企监督指导、污染高值预警、远程分析应对、实地监测溯源等,提升大气环境管理水平和污染天气过程应对能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借助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施自然生态状况调查,完善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机制和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机制,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健全生态系统监管机制。

二、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以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立足于桂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加强自然植被特别是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恢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浔江、融江、榕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严格保护天然林,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持续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人工育林和退耕还林,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占用和扰动。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科学调查,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统筹衔接各类资源调查监测,全面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加快实施陆生野生动物野外系统调查,扎实推进生物资源调查编目及数据库建设,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云平台。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开展有害生物防治,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第三节 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一、深化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一体联动发展。加强城乡环境卫生保护,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以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城区向乡镇、农村延伸。大力治理和提升城乡生活环境,完善城镇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体系,进一步强化“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式,加快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点创建工作,加快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逐步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建立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回收及再生利用体系。

二、推进特色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协同、安全水平。加快提高村镇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实施农村干部建筑技能培训,提高村镇建设专业技术水平和建筑工匠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村镇建设提供人才和专业技能支撑。加强重点特色城镇建设,完善丹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洋溪古茶小镇、富禄花炮小镇、梅林侗族大歌小镇等3个特色小镇。

三、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升级农村基础设施,落实村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整体功能。积极开展“三清三拆”整治活动,拆除危旧泥墙房、乱搭乱建,清理不规范障碍物等,提升乡村风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和厕所革命推进进度。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专栏1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重点项目

1.三江侗族自治县五个乡级污水处理厂项目及配套管网设施项目

2.三江县城周坪片区污水处理厂工程

3.三江县乡镇片区垃圾处理中心项目

4.三江县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


第五章    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打造

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节 优化调整空间布局

一、科学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利用控制指标,统筹划定“三区三线”,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界线,严格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构建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二、统筹县域城乡发展布局

突出县城和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对城镇空间的引导、支撑和组织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联动和集聚,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一核,两轴,六心”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一核”:以古宜程村为中心城区,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核心。“两轴”:分别沿南北与东西主要交通线路形成十字型城镇空间发展轴线。“六心”:包括八江镇、斗江镇、程村乡、丹洲镇四个重点乡镇与独峒镇、林溪镇两个特色乡镇。

三、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依托三江“两茶一木(竹)”、民俗文化、自然山水等特色产业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集约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要素集聚,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引导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要素集聚布局,构建“四区、多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强产业集约和绿色发展,形成对三江绿色振兴的强劲支撑。

第二节 改造提升重点行业

一、做大做强“两茶”产业

延伸产业链、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将传统的“茶叶、油茶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种植→茶叶、油茶、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传统模式进行延伸和提升,着力发展两茶食品、两茶保健品等绿色食品制造;茶饮料、精制茶、茶叶包等饮料制造和茶竹香包、茶竹饰品、茶竹小物等特色产品制造,构建初加工至精深加工的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商贸物流、市场营销和技术支撑,积极推广营销,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认证,打通商贸物流各个环节,突出高附加值环节,解决产品销售环节最后一公里。

促进产业规模集聚与一体化发展。坚持生态为先、梯次发展,鼓励本地居民就业创业,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规模化发展。以两茶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推进“两茶”产业集群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两茶产业园结合扶贫产业园,打造两茶为主的绿色食品集聚区,推进精深加工与创新研发的规模化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园打造以功能型、保健型为主的绿色食品创新示范基地。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三江县侗兴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柳州市侗天湖农业生态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扩大企业生产能力,鼓励企业二次创业。建立品牌创建联盟,共创“三江茶”“三江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主动创新改造,推动品牌精准营销升级。

二、做优做专竹木产业

加快打造竹木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竹木产业,加快“以竹代塑”,全面构建竹木—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竹木制品在建筑、装饰、家具、包装、运输、食品、纺织、工艺品等领域应用,形成以传统初加工竹材、木材原料为基础,新型竹木材料、家具、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的产品结构。引进新型竹木材料企业,加快竹木产业纵深联动,促进竹木产品加工业基本形成功能齐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大力推进竹木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竹木产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利用高效的竹木产业加工集聚区,推动竹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培育发展装配式木构建筑。积极打造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产业园,引导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持引进新型竹木材料、竹木结构企业,加快完善装配式设计—木结构件生产—建筑施工—装配式装修各环节产业链,打造以广西云雍木结构装配式有限公司、柳州林道轻型木结构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装备式木结构建筑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木结构房屋、装配式木屋和家具家装。

积极引导推动竹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竹木产业结构,鼓励传统产业向多元化经营方式转变,助推竹木加工企业多途径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持续实施竹木加工业倍增计划,整合大小加工企业,推动林产加工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精深加工和循环发展,引进装配、家具类产品项目,延长竹木加工业产业链,推动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扶持培育与品牌创建,加大企业内培力度,扶持竹木加工企业等做大做强,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与生产效率。

三、发展壮大稻鱼种养产业

夯实稻鱼产业种养基础。科学规划稻鱼种养产业发展,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租赁、经营权流转、返租倒包等推进整片土地开发建设稻鱼生产基地,推进丹洲镇、程村乡、良口乡等乡镇建设稻田养鱼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种养稻鱼。稳定稻鱼种养面积,科学利用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撂荒地、盐碱地、低洼田,稳步推广稻鱼种养。因地制宜推广“稻螺”“稻鱼螺”“稻鱼鸭”等种养模式。加快“稻鱼”品牌宣传,加强“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和三江稻田鲤鱼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宣传推介。

提高稻鱼种养产业质量。优先选择稻鱼种养基地实施稻田标准化改造,合理布设边沟和水利沟渠,推进稻田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改造,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示范推广应用。加快高产绿色高效水稻和优质水产品选育,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完善“稻+鱼”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标准体系,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采取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入户指导等形式,推广实用稻鱼种养技术。加强稻鱼种养人才培养,培育高素质农民。

健全“稻鱼+旅游”融合发展体系。围绕“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形象,充分结合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推进稻鱼种养产业与特色民族旅游产业联动,大力发展以“赏田鱼、抓田鱼、烤田鱼、品田鱼”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促进“稻渔节”等稻田养鱼习俗活动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四、发展特色旅游配套产业

高度重视旅游商品开发,拉动旅游消费。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风情和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商品开发,开发设计出既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设计的旅游商品。包括:具有陈设或日用功能的旅游纪念品和收藏品,如织锦、民族服饰、文创IP挂件等;源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地方特色商品,如民族乐器、民族饰品、特色食品等。依托生态产业园旅游服务配套产业片区,筑巢引凤吸引文创企业落地生根,探索出台针对旅游商品开发的奖励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旅游商品生产。

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民族手工艺制品。传统手工艺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立将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的机制,在旅游风景区或风景点设立集设计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族工艺展示中心,不仅有利于传统手工艺者的培养和继承,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还可以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商品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创新驱动政策,促进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旅游商品种类繁多,对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旅游商品的经济利益,保护创新主体的创作热情和动力,从而促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加大对个人、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创新保护,探索建立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商品知识产权库,将散落民间的知识产权集合管理,减少个人和民间组织的费用负担。

第三节 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一、培育发展新医药产业

规范化药材种植,培养区域品牌。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推进金银花、罗汉果、钩藤、灵芝等药材种植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实现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绿色化建设,搭建中药材溯源体系,保障中药材原料品质。以质带量,打造12种中药材的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地方民族品牌。

打造新医药产业园,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扶贫生态产业园,推进新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医药创新基地和三江特色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有效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12个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主题,集养生保健、文化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具备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品牌。

增加中医药与生物医药研发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利用其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能力,培育和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增加科研投入,增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深化企业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建立技术联盟,搭建合作平台,优化生产工艺,保障产品质量。积极推广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实现创新成果落地常态化。

二、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再升级

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服务为根本,不断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商服务站点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健康、有序运行。持续开展电子商务普及培训、创业培训、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培训和电商服务站点站长技能提升培训,建立满足县域电商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继续培育和推广三江茶叶、油茶、重阳酒、黄牛牛肉干、野茶油(山茶油)、红薯、高山稻鱼、高山鱼稻、竹制品、酸鱼、酸肉等三江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苏宁等平台搭建特色产品网销平台体系。开展媒体策划、品牌塑造及网络营销,提高农产品网络销售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大力培育“网红”农产品。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稻渔综合种养、茶叶、油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融合发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动“互联网+旅游”模式,支持旅游景区、旅游服务企业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旅游营销、旅游支付、旅游服务等方面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商业网点融合互动,依托信息化手段将社区服务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整合,构建社区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消费功能,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扶持三江县三江春商贸有限公司等业务基础好、诚实守信的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现代物流园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产业与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区,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利用改造原有厂房、园区、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等资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区。

三、做通做实物流服务业

推进物流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网络体系。在自治区、柳州市“五网建设”框架下,科学规划物流园区,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依托枝柳铁路货运站和三北高速出入口、柳州港泗里口作业区周边的交通优势,分别在工业园区中部组团枝柳铁路沿线和南部组团布置现代物流产业园A区、B区。引进运输、仓储和转运、加工配送型第三方物流知名企业,高效衔接枝柳铁路货运站、三北高速出入口、柳州港泗里口作业区三个交通节点,打通物流网络,共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

加快发展快递物流,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完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连锁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服务组织、各类院校以及专业的第三方企业开展合作,提供集约化配送、网订店取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快递服务网,延伸快递通达乡村,完善寄递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构建“放心快递物流”。整合传统物流企业资源,完善冷冻配送、冷冻贮藏、冷冻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基础建设,构建冷链物流产业链。依托三江及周边地区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和交通发达优势,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融合第三方物流、快递业、电子商务等新兴物流产业模式发展冷链物流,带动现代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探索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仓储、逆向物流等领域探索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在县城推广新能源物流车,取代传统燃油厢式货车。采取少耗材、可再用、高环保的绿色包装,利用科技手段运用环保包装,致力于在整个场景和环节使用环保材料或可再生材料。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物流经营场所的应用。推动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重点围绕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链,鼓励支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协作消除废弃污染物。加强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环节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构建农副产品原材料—深加工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果壳、果渣等—有机肥、道路建材的循环产业链。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和项目的关联、配套和互补,着力打造跨行业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加快引进一批促进产业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着力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

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工业园区实施清洁化、循环化、生态化改造。鼓励园区制定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建设更高水平能源梯级利用网络。提升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能力,合理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加强园区产业循环链接,鼓励企业开展“点对点”企业间循环生产模式,大力促进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综合利用。鼓励打造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促进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坚持产业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固废贮存总量零增长,探索实施“无废化”工业园区创建行动,力争实现产消平衡。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进行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开发新材料新产品。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构建“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渣土、废弃物—再生产品”循环利用链条。

二、强化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节能和能效管理。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适当增加管理弹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合理用能。完成自治区、柳州市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高效转型。有序推进天然气利用,提高城乡居民天然气覆盖率。积极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电力有限责任公司1300K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深入实施节水行动,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和刚性约束,重点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切实保障用水总量、万元地区GDP用水量降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达到上级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

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面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从规划上管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和约束,提高投资强度对用地规模的管控,严格按照投资强度的要求供地。加大存量盘活挖潜力度,推动低效土地的再开发再利用,推进县城、乡镇、园区有机更新。

三、建立绿色循环型社会体系

大力普及绿色生活理念。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绿色生活理念,提高全社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主体培训班中安排绿色低碳相关课程,提高领导干部对绿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全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全民性、全程性的教育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鼓励企业加强对员工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的知识培训,强化环境责任意识。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规模,拓展消费者绿色产品获得渠道。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鼓励国有企业、其他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指南,抵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鼓励公众转变传统消费方式,强化公众消费意识,在消费时优先购买绿色服装、节能家电、节水器具、环保家具等产品,实现消费可持续性。提倡绿色包装,加大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大力整治过度包装行为。全面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严格限制一次性消费品使用,推进塑料垃圾污染防治。推广使用绿色材料制品、可再生品、可降解品、可拆解再利用产品等。

持续推进废旧闲置物资循环利用。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拓展闲置资源共享利用,有序发展出行、住宿、货运等领域共享经济,鼓励闲置物品共享交换。鼓励社区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辖区内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

专栏2推进产业生态化重点项目

1.三江县油茶精深加工项目

2.三江南物流中心、三江北物流中心项目

3.三江县茶城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4.三江县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项目


第六章    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创新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水平

持续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安排田间试验,优化施肥方案,开展技术观摩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创建,大力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集成示范“配方肥+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绿肥种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技术模式,加快完善运行机制。

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加快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推进智能虫情测报灯、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病虫信息处理系统等监测预警设施的应用,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主体、涉农企业的合作,强化指导服务,引导建立田间生产管理档案,全程记录病虫害防控措施,建立数据库,探索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对生产基地进行监控和管理模式,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安全科学用药及植保机械更新换代工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开展主要病虫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治理等工作,为指导科学防控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加强推广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进农药“零增长”。

推进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加强绿色科技基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技术集成创新,熟化核心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改造。加快绿色高效技术装备示范推广,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更多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智能装备纳入补贴范围,加快绿色机械应用推广。推动农机装备研发升级,推动农机装备向模式化、智能化转变,逐步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装备。

加快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在三江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加强绿色技术应用试验,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发展试点先行区,探索“两茶”产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选择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节肥节药、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化运行机制。发展智慧农业和现代循环农业,加强绿色技术培训,支持和鼓励企业、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稳步扩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

持续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积极推广生猪、禽类、水产和特色茶叶、油茶、优质晚熟柑橘、优质蔬菜、地道中药材等良种,提升“菜篮子”产品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推广绿色投入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深入实施“20222025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油茶高接换种及高效管护示范推广”,开展油茶杂交育种对比试验,支持引进高效油茶品种,丰富三江油茶种质资源。进一步实施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挖掘和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高“三江油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确保绿色有机地标稳步增长,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充分利用“两茶一木(竹),稻田养鱼”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项目带动作用,重点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加快推进三江竹笋、归东野葡萄、三江大糯、丹洲沙田柚、梅林黑猪等绿色农产品发展。扎实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品质保持、品牌培育、标识使用,大力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联动工作,扩大绿色有机和地标品牌的叠加效应。切实做好新认证、复查换证、续展和再认证等工作。加大绿色产品生产覆盖面,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监管,完善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利用“互联网+”等新平台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二、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广秸秆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免耕覆盖还田。创新秸秆饲料化应用新模式,积极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秸秆饲料规模化利用,鼓励养殖户利用秸秆发展牛羊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生物质发电等工业合作项目,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交流和引进,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积极探索代料栽培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部分代替木料栽培木腐菌。加快建设一批秸秆机械自动一体化基料化利用加工点,促进秸秆粉碎后的基料化或无土栽培的原料利用。推进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综合利用体系,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的绿色化产业。加强秸秆禁烧宣传教育,建立相关激励政策,增强群众不焚烧秸秆的自觉性和参与禁烧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网络鼓励、指导、监督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农膜综合利用。建立完善农资包装物回收体系,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广使用标准地膜,利用废弃农膜回收体系推动落实地膜回收责任,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及时回收废弃棚膜、地膜、食用菌棒膜及肥料包装物,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加强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通过科普宣传会、短视频等形式,大力倡导“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领各乡镇农业生产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

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大力推广“微生物+高架床全漏缝免冲水”等生态养殖模式,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全面全量收集,通过无害化处理技术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有机肥生产、生物质燃料开发,通过有机肥加工厂收集添加益生菌发酵后做成废料,再用于农作物生产,使产生的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业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强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科学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链零废弃、零污染的生态循环生产,形成一个有机循环农业综合经济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高效精品农业。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两茶一木(竹),种稻养鱼”主导产业升级。加快建设茶苗苗圃基地,加强良种培育,支持企业建设有机生产基地、绿色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科研基地,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融合化发展的高产高效示范园和“双高”示范点。组织开展油茶栽培、管护、采收技术培训,提高示范园建设科技水平和管理专业化水平,实现油茶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加快“稻+鱼”提档升级,建设标准化生产田块、田间道路、排管沟渠、水利和电力设备设施。加强新品种培育与良种培育,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发展,支持引导工业企业入园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精致茶制造、木材、竹、藤制品,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业。加快引进茶油籽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茶油精深加工业发展,加快三江茶油档次升级。加快竹木提档升级,围绕“生态乡村”建设,调整林种结构,发展速生杉,大力开发竹林旅游观光与林下经济。加快引进国内领先的食品加工企业,着力发展休闲食品、保健品等加工产业,提升农林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建续建新建配套项目、延伸经营链条,推动一产向三产延伸,打造“绿色特色农业+”等新型业态,孵化衍生“传统耕作+观光体验”“特色农业+特色餐饮”“现代农业+民俗文化”“定制营销+区域品牌”等新商业模式。

健全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创新短链流通模式,推进产地市场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创建电子商务孵化平台,推进产地市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对接,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扩大网上交易规模,提高流通基础设施利用率,形成线下资源与线上需求高效对接的流通渠道,减少市场流通环节,促进产销高效对接。推进产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清洗预冷、分等分级、冷藏冷冻、包装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和贮藏设施,改善生产经营环境,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报价指标体系,权威发布价格指数。

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强三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打造特色农产品绿色优质品牌。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的相关认证,完善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新一代电子商务等市场新业态,建立健全农产品上行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加大推广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和完善宣传内容。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有机食品博览会和农交会地标展等展会。积极运用新兴媒体,推动绿色、有机、地标企业采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宣传效果升级。实施绿色特色农业全链条经营,全面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微商、自媒体和直播平台,大力推广农产品现场耕种、现场采摘、现场食用的体验模式和“前店后厂”的展销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江农林产品。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着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继续推动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

构建“旅游+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根据《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促进区域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黔桂风景道建设,配合自治区整合三江侗族文化、融水苗族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原生态山歌、环江毛南族文化等独特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元素与风景道沿线的旅游产品融合开发,进一步构建“旅游+民族文化”示范区。围绕侗族特色手工艺,将文旅产业与特色手工业相结合,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依托湘桂风景道建设,联接桂林市,打造成桂林旅游第二目的地。

推进“旅游+非遗”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推动中国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等民族节庆和侗族琵琶歌、芦笙踩堂、侗族集体婚礼、拦路歌、百家宴等民俗文化的旅游化、经济化、市场化,以旅游发展实现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再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快“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将三月三花炮节、舞龙头、耍“春牛”、侗拳等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提高旅游参与度与观赏性。积极推动三江布央茶园、侗天湖生态旅游景区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旅游星级综合体。积极承办各级体育赛事,引进广西三月三体育赛事活动,培育壮大民族体育竞赛表演,打造花炮、篮球、徒步、营地等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特色产品。

推进“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健康养生项目,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以好风景“洗”眼、好空气“养”肺、好环境“清”心,使“清心洗肺”成为康养旅游热点,推进旅游从资源时代向品牌时代转型。加快推进甜水寨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和三江县石门冲、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等项目建设,以“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特色,建设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康养产业。

开辟“旅游+艺术”新业态。加强艺术与旅游融合,通过侗族建筑艺术、侗歌、侗乐、侗戏、侗服、侗画、侗族银首饰、竹编、藤编等美术工艺精品工程建设,突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使旅游产品更优、更雅、更美、更靓,艺旅一体,比翼齐飞,促进三江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增强旅游品牌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大力推动旅游要素品质升级

推动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对现有发展较好的获得相应品牌的景区景点全部提升一个品牌档次,对于无品牌的项目争取创建品牌,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按照相关品牌标准进行建设。以程阳八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实施“重大项目+旅游”工程,加快推进县城大侗寨、丹洲、布央、冠洞、和里三王宫等景区品质提升,实施三江县全域智慧旅游项目、三江县大洲文化旅游岛项目、三江仙人山景区提升工程等重点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景区管理,促进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加快推进旅游、健康、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打造“中国侗族在三江”和“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形象。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县城和重点乡镇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乡及景区交通线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设施建设,努力做到村村(社区)有停车场、公厕,解决停车难、如厕难问题,使游客进出三江通畅便捷。继续加强旅游公路骑行道建设,以高铁三江南站为中心,开辟县域南北旅游环线、旅游驿站、风景廊道建设,建设出租车站点和自驾游充电、加油设施,加大旅游景区景点食住行游乐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质量。

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在融合发展“旅游+”和“+旅游”上突破,推动“旅游+交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丰富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功能,提供民宿酒店预订、短途汽车运输、自行车驿站租赁等服务功能。优化旅行社结构、提升旅行社竞争力、加强旅行社外联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服务理念先进、服务手段专业、社会责任心强的旅行社。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提高旅行社的组织管理水平,每年举办一次旅游服务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导游、讲解员的职业从业素养,评选一批“星级旅行社”“星级导游”。

创新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加强与第三方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指导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旅游安全隐患检查方式;指导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定安全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建设智慧旅游中心旅游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监测旅游风险,与景区实时共享信息,加强风险预警,实行旅游风险提示制度以及落实预警成效,核查预警信息接收情况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三、创新营销方式加强宣传推广

创新文化旅游营销方式。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推动文旅营销网络化、视频化、社交化和实效化。实施“旅游+互联网+O2O”资源跨界整合策略,通过电商直播、网红带动、能人带动、旅行攻略等多种形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微信、微博“双微并推”的电商营销模式。推动旅游部门、互联网、通信运营商等对旅游行业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及预测,通过大数据为政府、旅游企业营销宣传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提高营销精准度。围绕不同目标市场,以线路编排组合为切入点,统一目标市场,统一宣传投放,统一营销服务,策划实施联合营销活动,推动全县旅游营销一盘棋,一体化抱团促销发展格局。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扩展客源市场。加大“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塑造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形象。以资金支持、人力支持等多种支持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招商、项目引进、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有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大型综合文旅体旅游项目经验的实力企业或集团来三江开展投资营销。持续实施文化旅游奖励,鼓励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名县各项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来三江旅游。加大对重点入境客源市场的宣传,提振海外客源市场;增强国内游客市场的吸引力,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

第三节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增加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

依托三江优越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出更多优质生态农产品。深化培育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市场占有率及消费者信任度。推动“三江茶”“三江茶油”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巩固拓展“高山稻鱼”“高山鱼稻”现代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成果,全面提升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完善养殖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和壮大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开展水产良种亲本更新与保种选育,重点开发三江晒江鲤本地水产新品种,加大支持开展泥鳅类(泥鳅、台湾泥鳅等)、龟鳖类、螺类等水产优良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

推进落实广西“桂十味”道地中药材振兴计划,巩固发展钩藤、罗汉果、灵芝等优势品种,突出特色、连片开发,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稳定道地中药材生产供应能力,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中草药种植。

二、探索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实现

以创新林业投融资和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提升碳汇功能和生态产品价值为导向,推进森林质量整体提升。大力实施城乡造林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规划,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落实退耕还林工作,不断优化林业发展布局,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生态资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产品供给力。配合柳州市“低碳城市”创建工作,探索“碳汇交易”先行试点,推动生态服务功能产品价值实现。

围绕广西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双千”目标,有效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在县域内布局“储备林+油茶”“储备林+杉木”“储备林+竹木”基地,探索多树种混交造林以及长、中、短期产出相结合的科学种植模式。依法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已种植轮伐期不足十年的用材林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更新改造,动员和引导林农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林地上改种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森林质量,切实增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涵养水源功能。

三、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依托生态资源条件,整合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打造“一心·四带·四区”的全县旅游空间布局。以“一心”—“县城侗族文化旅游综合体”为基本点,将不同的旅游资源各自整合成“四带”—“百里侗乡风情带、原始侗乡研学带、山水侗乡闲情带、生态田园旅居带”,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以“四区”—“民俗风情体验区、侗乡研学康养区、山水悠游休闲区、生态乡村旅居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坚持点面结合带动三江全域旅游发展。

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程阳八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国家级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五个“国字头”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创建三江旅游品牌,提升“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品牌形象。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依托高铁旅游经济带优势,打好生态产业牌和民族风情牌,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提升程阳八寨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景区管理,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举全县之力推动程阳八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度挖掘侗寨文化资源,将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打造成为国家级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以创建国家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区为发展方向,树立文化和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理念,创建一批有规模、有意义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项目,以项目带动旅游发展;以月也侗寨景区成功获得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认定为契机,进一步深度发掘夜游项目,打造一批夜游体验活动,增加旅游亮点。

专栏3推进产业生态化重点项目

1.程阳八寨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

2.三江县大洲文化旅游岛项目

3.三江仙人山景区提升工程项目

4.三江县全域智慧旅游项目

5.三江口综合旅游开发项目

6.三江县石门冲、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项目

7.三江南站广场旅游综合体项目(二期)

8.三江县油茶“双千”计划项目

9.布央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团茶叶产业园建设项目

10.八江镇布央茶旅产业品牌建设项目


第七章 重点项目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重点工程

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近期(20222025年)重点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31.19亿元,政府投资124.35亿元,社会投资6.84亿元。其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项目投资8.49亿元、占比为6.47%,产业生态化项目投资18.81亿元、占比为14.34%,生态产业化项目投资103.89亿元、占比为79.19%。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投资统计表详见表2

2 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近期重点项目投资统计表

项目分类

项目数量

资金来源(万元)

投资占比(%

总投资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项目

10

84938.53

84938.53

0.00

6.47

产业生态化项目

12

188110.00

188110.00

0.00

14.34

生态产业化项目

27

1038866.60

970420.60

68446.00

79.19

合计

49

1311915.13

1243469.13

68446.00

100.00

第二节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绿色转型创新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为经济运行提供新的活力,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通过推动行业发展,建立市场优势,同时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促进经济稳步提高;通过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长经济运行效率,为经济注入绿色发展新动力。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有效减少,进一步降低由于环境污染形成的危害人体健康和社会活动的经济损失。

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通过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提高三江整体形象,同时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绿色环保产业,促进地区经济交流,带动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从而逐步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二、环境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多样性。通过绿色经济产业项目的推进,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绿色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源头减少污染源的产生;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改建措施,增加污水和垃圾处理效率,使生态环境安全有保障;通过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回收农膜、秸秆综合利用等污染源治理措施,减少大气、土壤及水环境污染风险。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多样性。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发展理念。推进旅游生态产业化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优化空间布局,发展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物流贸易,发展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绿色产业经济循环发展。

三、社会效益

改善人居生活质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减少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降低建筑垃圾消纳压力,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乡村整体风貌。通过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公众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影响公众在生活方式上向绿色生活靠拢,遵循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原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提高公众整体素质,利于环境保护行业蓬勃发展,环境治理措施顺利进行。激发绿色节能技术研发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鼓励产业科技创新,建立产学研联合平台;提升产业技术装备,加快信息化改造提升;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同时激发社会创新绿色节能技术活力,促进绿色节能技术的研发,实现技术突破,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长久生命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县人民政府是本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建立专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构建高位推进、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强化督查检查,督促各部门压实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工作责任,担当作为、较真碰硬,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大精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极配合自治区和柳州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第二节 资金筹措

制定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的资金筹措与融合的渠道,坚持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相关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落实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责任,加大政府财政预算对重点工程投资计划,做好相关经费保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吸引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强化企业责任意识,督促企业落实资金投入,企业纳入规划的项目要按规划目标和进度要求按时筹集建设资金。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对资金的来源、申请和使用进行严格审核,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定期检查资金使用进度,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进行责任追责。

第三节 科技创新

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第四节 人才支撑

深化人才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在创业资助、融资支持、场地补贴、税收奖励等方面完善人才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和优惠证制度,在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子女就学、定期疗养等方面提供生活保障,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以及国家、省、市科技项目、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辐射面,重点培育“两茶一木(竹)”及其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第五节 社会参与

加强面向企业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传播生态文化,进一步增强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响应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号召,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广泛发动群众,普及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绿色低碳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形成全民自觉参与、推动绿色转型的良好环境。适时公布本规划重点指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等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附表1

规划近期(20222025年)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拟总投资(万元)

政府拟投资

(万元)

企业投资

(万元)

项目责任/建设单位

项目实施成效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项目

84938.53

84938.53

/

/

/

1

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和行政村(社区)

在全县15个乡镇、165个行政村(社区)及30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村庄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关配套管网等。

2023-2025

70000.00

70000.00

/

柳州三江生态环境局

集中处理乡村污水,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乡村风貌

2

三江县村级垃圾处理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相关70个村屯

三江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备购置,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等。

2022-2025

4000.00

4000.00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垃圾基础设施,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提升乡村风貌

3

三江县垃圾转运站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14个乡镇

三江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备购置,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等。

2022-2025

5000.00

5000.00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垃圾基础设施,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提升乡镇环境风貌

4

三江县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

新建

古宜镇大竹村

建设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处理规模为餐厨垃圾60/天,服务对象为全县城及各乡镇餐厨行业及居民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服务人口约40万人。

2022-2025

1500.00

1500.00

/

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集中收集处理餐厨垃圾,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5

三江县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

新建

古宜镇大竹村

主要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主体工程设施、配套工程设施,生产管理服务设施、设备、车辆等。项目总规模为日处理建筑垃圾2000吨,服务对象为县城及各乡镇建筑垃圾中转,服务人口约30万人。

2022-2025

3120.00

3120.00

/

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集中收集并处理建筑垃圾,降低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6

八江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八江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420米,铺设镀锌钢管DN300总长度120米,铺设UPVCDN200总长度1080米。其建设集污井21座,D1000检查井46座。

2021-2025

249.52

249.52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八江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7

丹洲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丹洲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400总长度25米,铺设UPVCDN200总长度560米,铺设钢丝骨架复合管DN100总长度125米。建设污水提升一体化设备2座,集污井4座,D1000检查井53座。

2021-2025

264.71

264.71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丹洲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8

独峒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独峒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709米,铺设UPVCDN200总长度1602米。建设集污井24座,D1000检查井57座。

2021-2025

273.01

273.01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独峒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9

林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林溪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192米,铺设HPVCDN200总长度973米。建设集污井53座,D1000检查井54座。

2021-2025

257.63

257.63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林溪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10

斗江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斗江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1000米,铺设HPVCDN200总长度1400米,铺设钢丝骨架复合管DN150总长度80米。建设污水提升一体化设备1座,集污井1座,雨水口2座,D1000检查井89座。

2021-2025

273.66

273.66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斗江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城乡环境

产业生态化项目

188110.00

188110.00

0.00

/

/

11

三江县油茶精深加工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B

油茶综合利用加工项目对茶油、茶粕、茶饼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达产年生产有机茶油1000吨,年收购原材料茶籽5000吨。

2022-2023

5000.00

5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扩展油茶产业链,提高油茶经济效益

12

三江国际商贸城项目

续建

古宜镇周坪口

三江国际商贸城,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打造交通便利,装卸便捷,购物便利一站式购物商贸物流城。

2021-2025

25000.00

25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贸易业发展

13

三江南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三江高铁南站附近

在三江高铁南站附近建设集铁路运输、公路动车为一体的综合性运输枢纽站场。

2022-2025

50000.00

50000.00

/

县人民政府

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物流业发展,扩展贸易产业链

14

三江北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厦蓉高速三江北出口

在厦蓉高速三江北高速出口附近建设一座以快递分拣为主的物流园区。

2022-2024

10000.00

10000.00

/

县人民政府

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物流业发展,扩展贸易产业链

15

三江县茶城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B

建设茶城冷库、设备、物流运输设施。

2022-2025

500.00

5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升级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城物流建设,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16

三江县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A

占地500亩,建设仓储区、物流区、快递中心、电子信息平台、商务区及配套设施,新建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大厅、农产品展示区、交易监管中心、大型停车场、水电、路网、绿化等基础设施。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产品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

17

三江县工业园区富文坪工业园物流中心项目

续建

程村乡

总用地面积约260亩,总建筑面积约6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物流仓储、冷库、展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培训中心等。

2021-2025

21000.00

21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扩展产业链,促进工业发展

18

三江县三团村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续建

八江镇三团村

占地面积7865.13平方米,冷库总容量4000立方米的及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冷藏冷冻及冷链运输为一体的冷链物流系统。

2020-2025

700.00

700.00

/

县农业农村局

扩展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

19

三江县供销冷库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县城附近

占地100亩,冷库5000立方米。

2022-2025

2000.00

2000.00

/

县供销联社

扩展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

20

大型综合能源服务站项目

新建

县城

2个大型充电桩。

2022-2025

6000.00

6000.00

/

县发展和改革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能源消费转型

21

三江县三江电力有限责任公司1300KW光伏发电项目

新建

斗江镇、林溪镇、良口乡、富禄乡

在斗江镇、林溪镇、良口乡、富禄乡等4个乡镇,安装4台单机容量为0.02万千瓦、1台单机容量为0.05万千瓦光伏发电机组,装机规模为0.13万千瓦。

2022-2025

910.00

910.00

/

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展光伏发电,促进能源绿色转型

22

三江县农村太阳能路灯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安装太阳能路灯14245盏。

2022-2025

57000.00

57000.00

/

县发展和改革局

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生态产业化项目

1038866.60

970420.60

68446.00

/

/

23

八江镇布央茶旅产业品牌建设项目

新建

八江镇

品牌建设(八江镇布央茶旅产业品牌建设)。

2022-2025

500.00

5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及增强市场竞争力

24

布央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团茶叶产业园建设项目

新建

八江镇布央村

建设茶厂1个、体验馆1个、茶叶展示厅1个等相关配套设施。

2022-2025

5000.00

5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加强茶产业设施建设及茶文化宣传,提高产业服务质量,提升知名度

25

三江县油茶“双千”计划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油茶新造、低改面积。计划完成油茶新造林10万亩、低产林改造5万亩。

2022-2025

34000.00

34000.00

/

县林业局

提高油茶产量,增强油茶经济效益

26

侗天湖茶旅综合发展项目

新建

独峒镇

有机茶叶加工生产线建设。

2022-2025

20000.00

2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增加有机茶叶产量,促进经济增长

27

油茶示范基地滴水灌溉系统工程

新建

斗江镇

建设10200亩以上油茶示范基地滴水灌溉系统,灌溉面积5700余亩。

2022-2025

5000.00

5000.00

/

县水利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提高斗江镇油茶灌溉效益,节约水资源

28

八江镇三村“莲和”万亩油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新建

八江镇

建设展示厅、培训室、观光亭、体验区、观光路、公厕、基地彩绘、绿化、产业园、民宿,地露营基地、观光长廊、电商及专家室等建设。

2022-2025

6000.00

6000.00

/

县林业局

加强八江镇油茶基地服务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29

“双高”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双高”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创建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15个以上,高产高效示范点30个以上。

2022-2025

12000.00

12000.00

/

县林业局

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产业知名度

30

创办大型竹产品开发产业园项目

新建

生态扶贫产业区

创办大型竹产品开发产业园

2022-2025

50000.00

50000.00

/

县乡村振兴局

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竹产品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人才引进和经济发展

31

传统医药加工产业园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B

建设药厂1个、传统医药展示馆1个、传统医药体验馆1个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开发利用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医药资源,传承中医药文化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

独峒镇林略村、唐朝村,梅林乡梅林村、新民村,富禄乡培进村,同乐乡七团村、寨大村、归东村

项目分为7个子项目实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1.6万亩,建设内容包含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其他工程。

2022-2025

2253.60

2253.60

/

县农业农村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33

三江非遗文化产业园项目

新建

浔江半岛

建设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项目占地8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十个主题内容,完整的对侗族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进行面展示。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

34

三江县三省坡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项目

新建

独峒镇

联合黔湘周边县联合申报国家级三省坡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容包括:划定保护区三江片区村落、遗产、非遗范围及资源评价;提出保护内容及建设方案;编制申报文本及召开学术研讨会等。

2022-2025

3000.00

3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

35

三江县科马界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项目

新建

林溪镇

建设红色纪念广场、展览馆、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步道、亭廊等。

2022-2030

11363.00

11363.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宣传,打响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36

三江县甜水寨温泉度假区提升工程(二期)

续建

斗江镇

占地规模1000亩,建设温泉项目,主题景区将修复提升甜溪瀑布群,建设新游客中心、读论湖、广场及生态停车场、三甲侗民宿文化、高效农业、科技茶园、科技漂流、梦幻森林、七彩云端瀑布、科技茶业、高效农业等。

2021-2025

19850.00

/

19850.00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37

三江南站广场旅游综合体项目(二期)

续建

南站片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6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211.57平方米,本次无地下室设计,容积率为0.41,建筑密度为14.68%。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1个旅游综合体建筑群(设计图中为1#楼、2#楼、3#楼、4#楼、5#楼等5栋建筑),包括商务酒店、侗族文化展示区、三江农产品、侗族民族特色手工艺商铺,及室外道路硬化、场地铺装、景观绿化、供配电、给排水、配套污水管等配套设施。

2021-2025

28596.00

/

28596.00

三江县程阳桥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打造民族风情商业区,解决易安小区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38

三江口夜郎文化旅游区提升项目

新建

三江口

主要建设三大景区:夜郎文化景区夜郎探秘系列及民俗体验旅游系列9705亩;三江口景区水上观光、古城探秘、水上狂欢及养生度假22830亩;老巴景区野趣体验11595亩。以神秘的夜郎古国文化、浓郁的侗民族风情,以及野趣横生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为特色,以文化寻古探秘、自然观光、户外游憩、休闲养生和民俗风情体验为主体功能,打造国内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2022-2025

20000.00

/

20000.00

县农文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加强文旅结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宣传,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39

三江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项目

新建

全县

建设骑行绿道驿站民宿群导视系统、旅游步道、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

2022-2025

100000.00

10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0

三江县全域智慧旅游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构建旅游大数据的中央机房、通信网络、WiFi覆盖、流量监控、信息诱导等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构建12301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咨询投诉系统、交通集散系统、消防服务系统、科技体验系统、导航导览系统、门户网络系统。

2022-2025

3000.00

3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信息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1

三江口综合旅游开发项目

新建

三江口

建设龙舟赛项目、曲泠瀑布,三江口水上游乐项目,景区停车场等,建设旅游景区面积约15平方千米。

2022-2025

200000.00

20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促进三江口旅游业发展

42

侗歌小镇风貌改造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梅林乡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开发利用梅林乡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旅游小镇经济发展

43

三江县林溪镇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项目

新建

林溪镇冠洞村、高秀村、高友村、牙己村

对冠洞村、高秀村、高友村、牙己村实施提升村级风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新建冠洞民俗博物馆、高秀、高友特色农业体验区;新建牙己村古茶体验馆;屯内夜景灯光布局;新建民俗表演区等。

2022-2025

20000.00

2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开发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业经济发展

44

三江县林溪集镇旅游开发项目

新建

林溪镇林溪村、林溪社区

林溪集镇小河流域清淤、美化;风雨桥维修;集镇夜景灯光;街道商铺规划布局及招商引资。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改善林溪集镇生态环境,保护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集镇经济发展

45

三江县大洲文化旅游岛项目

续建

古宜镇大洲村

项目拟在三江县大洲岛建设一个侗文化旅游岛,总规划用地约1470亩。总建筑面积约182632平方米:由中央生态公园、侗乡水街商业客栈片区、侗寨文化体验酒店片区、漫地自然独家酒店片区四个分区组成,以及广场、公园、道路及铺装、小品及雕像、景观建筑(亭、廊、阁等)、挡土墙、桥、水系、景观绿化、给排水、供配电等配套工程建设。

2019-2025

286314.00

286314.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宣传,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6

程阳八寨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

续建

林溪镇平岩村、程阳村、平铺村

重点村寨外立面风貌改造、线路下地、供水供电设施、景区道路提升、栈道及旅游步道建设、民宿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建设、程阳大寨集贸市场搬迁改造。

2021-2025

100000.00

100000.00

/

林溪镇人民政府、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旅发集团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7

三江仙人山景区提升工程

扩建

八江镇布央村

布央老寨房屋立面木质装修,巷道整治硬化铺石板,污水处理,夜景光照提升,游乐园项目,游泳池项目。

2022-2026

9990.00

9990.00

/

八江镇人民政府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环境

48

石门冲景区提升项目

扩建

丹洲镇东风村

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021-2025

20000.00

20000.00

/

东风村民委员会

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

49

三江县石门冲、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

新建

丹洲镇、斗江镇

石门冲景区、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

2022-2025

42000.00

42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合计

1311915.13

1243469.13

68446.00

/

/


附表2

规划远期(20262030年)重点项目设置方向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实施年限

1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类项目

围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等内容,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整治、燃煤污染物控制、秸秆燃烧和综合利用等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等水体污染防治项目和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健全环境污染防控信息化平台,持续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厚植绿色发展,丰富生态产品供给。

2026-2030

2

产业生态化项目

进一步保证能源供给,大力开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不断完善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布局高附加值精深加工项目;持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建立节约资源与能源的低碳产业结构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满足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达到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目的。

2026-2030

3

生态产业化项目

依托“两茶一木(竹)”的基础资源优势,持续以绿色化、专业化为导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绿色建材两大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稳定文化旅游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三江生态、人文等特质,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产品研发和制造,大力拓展侗工文旅产品,做精特色旅游配套产业;同时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与附加值。

2026-2030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
×

行政规范性文件

索  引  号:
11450225007819318G/2023-28345
效力状态:
发文单位: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成文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标  题:
三政规〔2023〕6号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三政规〔2023〕6号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0日
文件下载:
相关解读:
文字解读 

三政规〔2023〕6号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的通知

  发布日期: 2023-11-20 18:05

来源: 三江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

20231120

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

20222030年)

目录

............................................4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6

第一节 区域概况................................6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效.................9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11

第二章 规划总则...................................17

第一节 指导思想...............................17

第二节 基本原则...............................17

第三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18

第四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19

第三章 推动制度政策创新,促进绿色发展.................22

第一节 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22

第二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3

第三节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25

第四章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27

第一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27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35

第三节 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36

第五章 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体系........39

第一节 优化调整空间布局.........................39

第二节 改造提升重点行业.........................40

第三节 培育绿色新兴产业.........................44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48

第六章 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创新“生态+”经济发展模式....53

第一节 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53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60

第三节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64

第七章 重点项目与效益分析...........................68

第一节 重点工程................................68

第二节 效益分析................................68

第八章 保障措施....................................71

第一节 组织领导................................71

第二节 资金筹措................................71

第三节 科技创新................................72

第四节 人才支撑................................72

第五节 社会参与................................72

附表1 规划近期(20222025年)重点项目汇总表.................74

附表2 规划远期(20262030年)重点项目设置方向................9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成为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党的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持续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随着社会经济全方位绿色转型的步伐加快,绿色低碳生产和生活方式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自治区党委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的殷切嘱托,坚决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深刻领会把握习近平总书记“4·27”重要讲话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落实“四个新”总要求,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二十大期间对广西提出的“五个牢牢把握”和“五个更大”重要要求,落实自治区、柳州市决策部署,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任务安排,加快形成符合生态文明要求和绿色发展导向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三江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和环境支撑,特编制《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2022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形势分析

第一节 区域概况

一、区位概况

三江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隶属柳州市,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介于东经108°53′109°47′,北纬25°21′26°03′之间,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辖69乡。县城古宜镇距离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东连桂林市龙胜各族自治县,西接贵州省从江县,北靠湖南省通道县、贵州省黎平县,南邻融安县、融水苗族自治县。交通条件便利,贵广高铁、焦柳铁路、厦蓉高速、209国道、321国道在县城交汇,三江南站是全国首个少数民族县级动车始发站,可直通桂林、南宁、广州、贵阳等城市,全县形成了西进贵阳、东连广州,南下北海,北接长沙的“三纵三横”交通路网格局,是桂、湘、黔三省(区)交界的交通枢纽。

1三江侗族自治县区位图

二、资源环境状况

县内土地共229616.23公顷,其中耕地16119.63公顷、园地25364.86公顷、林地172384.87公顷、草地1447.70公顷、湿地608.30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037.56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766.47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886.84公顷。

三江水系发达,全县水域面积39平方公里。共有主要河流74条,总长689公里,其中集雨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8条,平均年地表水径流量为25亿立方米。全县境内有小型水库9座,大小饮水工程300多处,主干渠1340公里。县境内没有地下河,地下水补给来源依靠大气降水,丰度和活动规律严格受气候、地形、地势、基底岩石性质及地质构造等因素制约。冬季,地下径流量仅相当于夏季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同时,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径流途径短,循环交替强烈,主要以水平排泄(江、河、溪流失)为主,垂直排泄(地表蒸发消耗)次之,补给与消耗基本平衡。

三江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为穿山甲、小灵猫,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共有913种,数量极为稀少。“三有”保护动物主要包括蛇类、鸟类、蛙类、山羊、果子狸、野猪、竹鼠、松鼠等。国家一级野生保护植物有红豆杉属,国家二级野生保护植物包括金毛狗蕨、楠木、闽楠、胡黄连、丰都车前以及兰科、杜鹃花科、竹柏,其中除了樟科的楠木、闽楠、竹柏3个物种分布不多外,其他几个物种在全县分布较为普遍。

三江自然风光秀丽,山水原始风貌保存完好,侗寨民居独具特色,建筑技艺博大精深,民俗文化源远流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侗族的鼓楼和风雨桥,是侗族文化特性的集中体现,县境内有风雨桥120多座、鼓楼近200座、吊脚木楼40000多座。其中程阳永济桥是侗寨风雨桥的代表作,是目前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风雨桥,是侗乡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木建筑中的艺术珍品,其造型美观、民族特色浓郁,享誉海内外,是世界四大历史名桥之一。全县有大侗寨景区、程阳八寨景区、丹洲景区、布央仙人山景区、三江侗天宫、月也侗寨6AAAA级景区;冠洞景区、产口景区、石门冲景区、甜水寨景区4AAA级景区;先后获得“亚洲金旅奖最具民俗特色旅游县”“中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三、经济社会概况

根据《三江侗族自治县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县常住人口为321538人,其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1236人,占28.37%;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30302人,占71.63%。县境内主要有侗、苗、瑶、壮、汉等民族。

2021年,三江侗族自治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1217万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排全市第一,两年平均增长7%,两年平均增长速度高于全区1.4个百分点,高于全市5.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5%7%68%,第三产业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21252元,比上年增加1687元,增长8.6%,两年平均增长7.6%2021年,全年财政收入4.4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85亿元。

第二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成效

一、绿色机制体制基本构建

三江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生态县创建工作,逐步探索建立绿色经济发展制度。印发实施《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规划(20182023年)》《三江侗族自治县进一步巩固提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2022年推动经济运行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工作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年度实施方案》《三江侗族自治县秸秆禁烧管控及综合利用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指导绿色发展,逐步建立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推行河长制、林长制、田长制、环境信息公开制、污染排放许可制、生态环境责任追究制等机制。成立生态文明建设委员会,先后制定了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考核办法、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真正使环境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

二、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近年来,三江坚持清洁能源开发与节约并重,形成以水电、风电等清洁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万元GDP能耗、万元GDP用水量逐年降低。绿色农业快速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显著增强,全县化肥使用量总体保持稳定,农药使用量逐年下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水平达到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考核要求,农业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低碳工业发展成效显著,2021年,工业企业煤炭消耗量、用电量和取水量为2016年以来峰值的6.76%13.44%0.43%,工业领域节能减排效果明显。空间布局不断优化,“两茶一木(竹)”特色加工业等低碳产业发展规模进一步壮大。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产业占比持续增长,2021年第三产业占比56.69%,全域旅游加快推进。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实现县乡村三级电子商务基本覆盖。

三、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2021PM10浓度均值38µg/m3PM2.5浓度均值24µg/m3,空气优良率为99.3%,环境空气质量排全区前列,全市第一,完成全年所有指标任务。2021年,县内都柳江梅林断面、浔江木洞屯断面、融江丹洲断面三个监测断面水质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类以上水质标准,达标率为100%;河东水厂饮用水水质达标率10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区域环境噪声均达到相应噪声功能区的国家标准。经排查,20192021年,全县区域内无疑似污染地块,未发生因耕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超标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未因疑似污染地块或污染地块再开发利用不当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事件,土壤环境质量良好。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建设和保护工作成效显著,绿满八桂工程实施率100%,生态补偿兑现率85%2021年森林覆盖率78.87%

四、绿色生活理念逐步形成

三江以“生态立县”为主题,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印发实施了《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工作方案》,深入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和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建立科学、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观念,逐步形成崇尚自然、保护环境、循环利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行为规范。通过绿色创建,极大地提高了全民的环境意识、生态意识和文明意识,提高了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水平。持续推进节约型公共机构创建,以节约型公共机构建设为主线,建立了管理到位、执行有力、监督有效的公共机构节能工作机制。每年度均制定了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方案,充分发挥公共机构示范引领作用,从广泛开展绿色低碳示范创建、强化典型示范带头作用、坚决制止餐饮浪费、抓实生活垃圾分类、反对食品浪费等方面,扎实推进能源资源节约工作。通过持续的宣传引导和教育,使全县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县的共同理念。

第三节 存在问题与机遇挑战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存在不足,农村人居环境有待加强。截至2021年,丹洲镇、斗江镇、独峒镇、八江镇、林溪镇5个镇均建设了污水处理厂并正常运行,但程村乡、富禄苗族乡、高基瑶族乡、和平乡、老堡乡、良口乡、梅林乡、同乐苗族乡、洋溪乡9个乡未建设污水处理厂,全县170个行政村(社区)中仅有18个行政村(社区)建设有26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较低。农村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管护不足,缺乏运维经费,部分设施未能运行,农村生活垃圾扔存在乱堆乱放、随意焚烧现象。

(二)主导产业集群效应未凸显。“两茶”产业及其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其产业潜能未充分发掘。2021年,全县油茶种植面积达到61.7万亩,其中高效油茶种植12.8万亩,占比低;油茶生产规划化水平较低,仅有1家规模化以上油茶企业;油茶产量仅2.19万吨,产值5.2亿元,占“两茶”产值的20%,油茶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发掘。茶叶产业生产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全县茶叶加工企业500多家,其中规模化以上企业仅有7家,主要以茶初加工为主,精深加工项目仅有1个,产品附加提升有待加强。

(三)工业经济总量少基础薄弱。2021年三江工业总产值18.76亿元,柳州市排名最末,低于广西各县工业产值平均值(69.38亿元),工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工业企业规模小、市场小,对经济的拉动整体实力不强,缺少重大项目支撑,融资较为困难。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及标准厂房、产业道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业招商力度和工业园区建设步伐。

(四)农业产业经济体系不健全。农业产业向后延伸不充分,从产地到餐桌供应链建设存在不足,缺乏农产品精深加工环节,产品附加值低,一二产业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三产融合深度不足,品牌效应不够显著。农产品销售渠道还需拓宽,农产品交易市场功能不完善,缺乏分级包装场所。农业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大部分农产品批发给外地商家贴外地牌销售,利润不高。农产品品牌营销网络不健全,宣传推介力度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基层农经体系建设需加强,乡(镇)基层农经员岗位缺员较多。

(五)创新发展支撑薄弱。三江属少数民族欠发达地区,人才聚集效应差,高素质人才缺乏,人才队伍建设亟需加强。企业科研基础条件较差,科技资源少,科技创新人才匮乏,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科技管理队伍思想意识、工作能力等方面跟不上科技创新发展形势的要求,通过系统培训的技术人员数量不多,加工技术水平不高,产品品控不足。

二、机遇与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绿色发展提供了新契机。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等多个重大国际场合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柳州市于2017年成功入选国家第三批低碳城市试点,围绕打造广西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战略目标,提出力争在2026年率先实现碳达峰的目标。碳达峰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与碳排放增长实现“脱钩”,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绿色转型的重要节点,根本目的在于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上,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与三江“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理念相契合,为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契机。

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为模式变革带来了新机遇。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是党中央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战略之举。新发展格局意味着需求侧动能结构将进一步重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将进一步加快。在此机遇下,桂、湘、黔边区经济大循环枢纽节点优势将进一步凸显,资源优势、产业效能将进一步得到激发,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释放消费活力、创新活力,为经济绿色发展转型拓展新空间。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经济绿色转型带来契机。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从源头上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并推动生态环境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22年,自治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美丽广西和生态文明强区,厚植生态环境优势,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三江牢牢把握机遇,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发展战略,加快绿色发展新步伐,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壮大“两茶一木(竹)”特色加工业等低碳产业,推进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积极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二)面临的挑战。外部经济形势下行压力大。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也面临着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问题相互交织所带来的困难和挑战,加上疫情冲击,经济运行面临较大下行压力。在疫情重复反扑下,到三江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人数明显下降,县内的各景区也不得不采取限制客流的措施。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各种风险挑战和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对三江的主导产业旅游业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受到影响。

激烈竞争下产业优势趋弱。三江茶叶、茶油两大传统优势产业链较短,以初级加工为主,茶青大量售给外地茶商贴牌,茶农收益不高,茶油精深加工发展不足,缺乏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业增速放缓。加之桂柳城市圈周边多中心化发展格局下,融水苗族自治县、融安县、龙胜各族自治县及贵州省、湖南省邻县的茶油、茶叶品牌的崛起对三江“两茶”产业形成一定程度的冲击,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一些传统产业和品牌竞争力有降低趋势。

城乡均衡发展任务艰巨。城乡发展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仍比较突出,公共资源优化配置、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任务仍较为艰巨。城区与乡镇的差距依然明显,县城对乡镇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城乡基础设施仍不够完善,难以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


第二章 规划总则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党的二十大广西代表团讨论时的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4·27”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对广西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落实“五个牢牢把握”和“五个更大”总要求,继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绿色发展迈出新步伐。以建设绿色转型创新发展为目标、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富民”,大力发展“两茶一木(竹),种稻养鱼”特色优势产业和生态旅游,加快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绿色发展体系,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经济优势,走出一条具有三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三江。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关系,深入推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生态环境相融合,实现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并将绿色发展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节约优先、集约发展。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实行全面节约战略,强化能源、水资源、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管理,加强废旧物资回收、利用、处置,促进再生资源产业集聚发展,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消费方式。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激发企业参与绿色经济的积极性;建立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规范引导企业踏上一条正确的绿色发展道路,加快构建绿色发展体系的进程。

坚持创新驱动、科技支撑。大力推进绿色经济创新发展,加强科技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加大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环境,完善创新体系,强化创新对绿色经济的驱动作用,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突破现有环境约束,将高质量发展融入新发展格局。

第三节 规划范围和期限

一、规划范围

本规划范围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全境,包括古宜镇、丹洲镇、斗江镇、林溪镇、八江镇、独峒镇、程村乡、和平乡、老堡乡、高基瑶族乡、良口乡、洋溪乡、富禄苗族乡、梅林乡、同乐苗族乡15个乡镇,规划面积2454平方公里。

二、规划期限

规划基准年为2021年,规划期限为20222030年。规划近期为20222025年,规划远期为20262030年。

第四节 规划目标和指标

一、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巩固提升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三江“两茶一木(竹)”、民俗文化、自然山水等特色产业优势,围绕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总目标,通过加快绿色发展制度创新、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促进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全面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体系,建成宜居宜业宜游和美新三江。

(二)阶段目标。到2025年,三江县域综合经济实力再上新台阶,战略性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实现新突破;绿色低碳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资源配置更加合理、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根本改善,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2030年,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资源高效配置机制逐步完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建立,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绿色能源体系基本形成,实现高质量发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深入实施,宣传和教育力度持续提高,绿色发展支撑体系进一步完善。

展望2035年,全面实现绿色低碳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深入推进,绿色发展活力持续激发、质效提升,全面建成高质量发展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特色产品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大幅度提升,集聚化程度更高,旅游产业规模、服务质量、综合效益达到全区先进水平;深入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全面构建覆盖范围广泛、公民参与度高的绿色消费体系。

二、指标体系

参考《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指标》(2021年修订版),结合三江实际情况及发展需求,确定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产业生态化以及生态产业化,共13项考核指标,其中约束性指标7项,预期性指标6项。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所示。

1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指标体系

类别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2021

现状值

2025

目标值

2030

目标值

指标属性

巩固提升生态环境

1

环境空气质量

1)完成上级考核任务;

2)环境空气质量达标率。

%

1)完成;

2100

1)完成;

2)保持稳定。

1)完成;

2)保持稳定。

约束性

2

地表水环境质量

1)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2)黑臭水体消除比例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

1100

2)未排查出黑臭水体。

1)保持稳定;

2)完成。

1)保持稳定;

2)完成。

约束性

3

土壤环境质量

1)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

2)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

%

1100

22021年未统计。

1)保持稳定;

2)有效保障(且不低于上级下达目标)。

1)保持稳定;

2)有效保障(且不低于上级下达目标)。

约束性

4

森林覆盖率

%

79.67

≥79.7

≥80

约束性

产业生态化

5

主要粮食作物化肥农药利用率

1)化肥利用率;

2)农药利用率。

%

141.39

22021年未统计。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预期性

6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1)秸秆综合利用率;

2)废旧农膜回收率;

3)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

%

190.06

290.70

396.61

1)保持稳定;

2)保持稳定;

3)保持稳定。

1)保持稳定;

2)保持稳定;

3)保持稳定。

预期性

7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0

保持稳定

保持稳定

预期性

8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

2.7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约束性

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

%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完成上级

下达任务

约束性

1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

立方米/万元

140.97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完成上级考核目标任务

约束性

生态产业化

11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

56.7

≥58

≥60

预期性

12

旅游总人次

/

862.9

1300

1600

预期性

13

旅游总收入

亿元/

102.48

150

175

预期性


第三章 推动制度政策创新,促进绿色发展

第一节 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一、加快建设系统长效目标责任机制

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效机制,配合做好中央、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织抓好问题整改,提高督察效能,压实整改责任。系统构建反映资源利用、环境治理、环境质量、生态保护、增长质量等的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动态监测、实时掌握全县绿色发展情况,建立差异化目标分解机制,加强考核结果应用,强化绿色发展考核作用。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面落实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责制度。

二、建立绿色发展导向的信用体系

建立绿色信用评级机制,引导征信机构、评级机构、金融机构在信用风险、信用评级模型中引入绿色因素,科学设置生态资产风险权重,将环境风险因素纳入客户风险评价体系。完善绿色信贷业绩评价机制和结果应用,加强财政金融政策协同,探索建立健全绿色信贷融资担保机制、绿色贷款风险补偿机制、绿色贷款贴息制度和承销奖励制度。加强企业环境信用信息公示,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在行政许可、公共采购、评先创优、金融支持、资质等级评定等工作中,根据企业环境信用状况予以支持或限制。

三、完善市场导向的绿色投融资体系

完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发展的政策制度,发布绿色投资机会清单,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环境治理、绿色产业及新基建等领域重大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转型投融资一体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股权、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建立健全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库。探索设立绿色低碳产业基金。

第二节 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一、建立生态产品调查及价值评价机制

健全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制度规范,清晰界定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主体,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信息数据库;摸清各类生态产品数量、质量底数,形成生态产品目录清单。建立健全生态产品动态监测制度和价值评估机制,争取获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试点,培育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机构,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围绕矿产、森林等生态产品开展生态价值核算,摸清各类生态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交易、经济补偿等手段,探索不同类型生态产品经济价值核算办法,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发布制度。

二、健全生态产品经营开发及其保护补偿机制

推进生态产品供给方与需求方、资源方与投资方高效对接,大力实施生态产品线上云交易、云招商。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加快培育生态产品市场经营开发主体。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增值,大力开发特色优势生态产品,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研究制定县域生态资产交易管理办法,推动生态产品交易中心建设;落实国家碳排放权交易制度,探索林业碳汇权益交易模式,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用能权交易制度,鼓励开展水权交易。完善生态护林补助、天然林停伐补助等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完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依法建设占用各类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补偿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内部化,加强生态环境修复与损害赔偿的执行和监督,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

三、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按照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功能定位的要求,重点考核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环境质量提升、生态保护成效等方面指标。完善资源环境价格机制,坚持污染者使用者付费、保护者节约者受益,探索建立体现市场供需关系的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相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对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调控作用,稳步推进水资源费改税工作。充分发挥金融资本杠杆作用,创新生态资产融资授信方式,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排污权和碳排放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新模式,探索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畅通金融资本赋能通道,支持县域内生态环境提升和绿色产业发展。

第三节 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一、健全共治共享的多元参与治理机制

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创新协同治理模式,持续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出行、绿色商场和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强化社会监督,完善信访投诉、舆论监督、环境公益诉讼等公众参与机制,搭建环保公众监督互动平台,优化环保问题群众举报处理机制,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建设、全民监督,打造“全域统筹、上下联动、政企协同”的“绿色发展共同体”。

二、完善生态环境监管机制

强化生态环保重点领域监管,健全以“三线一单”为核心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严格执行环评制度,依法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加强乡镇环境监管体系建设,把环境监管触角延伸到乡镇、到农村,实现环境监管全覆盖。加强大气、重点流域和危险废物等污染联防联控联治。强化环境监管机构建设和管理,健全人才引进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拓宽环保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骨干的培训渠道。结合环保机构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着力加强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加强执法装备配备,加强环境应急管理、技术支撑、处置救援能力建设,提高基层环境执法能力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提升执法装备能力与现代化水平和生态环境监管能力。

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数据整合,逐步形成生态环境数据一本台账、一张网络、一个窗口。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保护、核与辐射、碳排放、政务管理等基础数据库,探索建设生态环境综合管理平台,逐步整合污染源管理、决策支持、监测预警、应急指挥系统。

三、健全环境治理市场和信用体系

构建“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参与、开发式治理、市场化运作”的生态修复新模式,集成可行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社会投资,着力解决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发育滞后、社会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建立排污企业黑名单制度,将环境违法企业依法依规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将其违法信息记入信用记录,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依法向社会公开。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治理信息披露制度。健全环境治理财政资金投入机制,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税法,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的税收优惠政策。


第四章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巩固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第一节 深入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

一、大力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改善空气质量

严格环境准入要求。根据国家、自治区和柳州市的工作部署,通过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等编制工作,明确禁止和限制发展的行业、生产工艺和产业目录,严格环境准入要求。规范“一区三园”及县城新区设立和布局,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进入相应园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资源利用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按照功能分区以及规划调整,推进现有大气重点防控企业优化重组、升级改造,实现装备升级、产品提档、节能环保上新水平。

优化能源结构。开展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控煤炭消费总量。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深度开发水电,积极开发陆上风电和光伏发电,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等领域推进天然气、电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加快园区热电联产集中供热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加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强化燃煤锅炉管理,减少燃煤锅炉用煤和城镇生活用煤。大幅削减散煤利用,推进农村生活“煤改气”“煤改电”,减少农村生活散煤的使用比重。

强化工业企业污染综合治理。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严格执行质量、环保、能耗、安全等法规标准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按要求严格控制水泥、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抓好工业园区管控,逐步开展清洁燃料升级换代,推动供热范围内的落后燃煤小热电和燃煤锅炉关停整合。加快重点行业企业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强化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控;对三江县云峰水泥有限责任公司、三江县百城水泥制品有限公司等水泥企业生产、运输、装卸等各个环节采取措施有效控制粉尘无组织排放。对重点企业安装废气在线监控设施,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停产整治;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强化“散乱污”企业及集群综合整治。持续推进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将烟气在线监测数据作为执法依据,加大超标处罚和联合惩戒力度,未达标排放的企业依法停产整治。

加强移动污染源污染治理。优化县城交通规划布局,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推广新能源汽车,倡导低碳出行。加强执法检查,加大路检路查力度,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常态化路检路查工作机制,严厉打击不合格机动车上路行驶的违法行为。强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对柴油车加装符合要求的污染控制装置,消除柴油车排气口冒黑烟现象。完善“天地车人”一体化的机动车排放监控体系建设,开展车载诊断系统(OBD)在线接入工作,重点企业、物流园加装门禁监控系统。开展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监督检查专项执法行动,加强油品监管执法,清理整顿非法加油站点、流动加油车,对相关人员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推进扬尘和粉尘污染管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设置全封闭围挡墙,严禁敞开式作业,施工主要道路路面进行硬化处理,车辆运输过程采取密闭措施,防控物料装卸、运输、堆放过程中的粉尘污染,施工现场出入口设置冲洗平台,运输车辆出场上路必须进行冲洗,确保出入口两侧道路整洁;将施工工地扬尘污染防治纳入“文明施工”管理范畴,扬尘治理费用列入工程造价;督促和监管各在建工程项目做好扬尘治理,将扬尘管理工作不到位的不良信息纳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体系,情节严重的,列入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加强侗乡大道、雅桂路、雅柳路、福学路等城市主干道周边及城乡结合部道路路面清洗保洁,扩大道路机械化清扫和洒水范围。强化对程村工业园、粤桂扶贫产业园等工厂集中区域的道路扬尘管控;加强城市绿化,扩大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加强县内裸地的绿化或铺装,落实各类裸露泥地绿化和铺装责任;依法严格管控城市建成区露天焚烧垃圾、露天烧烤等行为,强化城市餐饮业油烟排放管控。

严格管控烟花爆竹燃放。加强烟花爆竹禁放区、限放区管控工作,落实烟花爆竹禁放区域的责任和监管要求,强化烟花爆竹生产、运输、销售等源头管控,加强执法巡查,对违规燃放烟花爆竹行为依法进行处罚。广泛开展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以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实际行动参与大气污染防治。

强化秸秆禁烧管控。按照已划定禁烧和限烧区范围,秸秆禁烧区实行强制性禁烧政策和管理措施,任何时间段都不允许进行秸秆露天焚烧。严格落实禁烧区管控,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网格化禁烧监管体系,明确各方职责,按照“属地管理、源头控制”的原则,使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有据可依,强化乡镇、村(社区)在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主体责任。实施网格化巡查管理,确定本辖区禁烧工作第一责任人和第一负责人,逐层传导压力,逐级压实责任。定期开展巡查工作,及时发现和制止秸秆焚烧行为,对违反规定的露天秸秆焚烧行为进行登记,并填写巡查台账,及时上报,根据管理规定进行处理。重要时段加大对重点管控区的巡查执法力度和频次,发现问题及时处置。对禁烧区以外地区实施秸秆限烧管理,统筹协调各乡镇、村(社区)轮烧工作,实行动态错峰焚烧管理,避免同一时段集中焚烧。

二、深入推进水体污染防治,稳步提升水生态环境

加强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加强流域水污染源监管,深化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控制,严格执行“查、测、溯、治”工作,建立入河排污口名录,实施入河排污口分类监督管理,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对排放超标的排污口进行整治。不断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强化畜禽养殖监督管理,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深化部门协调联动,加强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河道的非法采砂等违法行为,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惩处、取缔,促进河道生态恢复。

保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安全。强化县城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制定饮用水源保护年度工作计划,开展水源地保护专项整治行动,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全面落实水源地环境管理“一网(隔离网)”“一桩(四至界桩)”“三牌(标识牌、警示牌、宣传牌)”保护措施,持续开展“千吨万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专项整治和入河排污口规范整治,保障饮用水安全。对饮用水水源地、供水水厂、用户水龙头实施全过程监管,定期进行监测、检测、评估,监测结果每季度向社会公开;加强环境风险源管理控制措施建设,有序推进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工程建设和配套管网等设施建设,最大程度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对供水造成的影响。

促进工业污水综合治理。深化工业园区污水治理,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产业园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桥污水治理有限责任公司、三江侗族自治县佳洁环境治理投资有限公司水污染排放监管。鼓励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推动工业清洁生产水平,提高工业用水循环利用,逐步推进高耗水、高污染的落后生产线和工艺设备有序退出生产,有效控制工业污水排放总量。入园企业生产废水需经预处理,达到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接收标准方可接入污水收集管网,加强园区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监管,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总排口应自动监测系统和在线监控系统,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联网。

推动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老旧管网提标改造,加快管网破损修复,强化污水直排口截污整治,推进八江镇、丹洲镇、斗江镇、独峒镇、林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建设,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实现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落实《三江侗族自治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20212035年)》,加快农村集中式污水治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污水治理体系。

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严格执行禁养区管控,禁养区内严禁新建、扩建各类畜禽养殖场,有关部门依法查处禁养区内原有养殖场。严格畜禽养殖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规模养殖场必须配套相应粪污处理设施,否则不予通过,统筹安排畜禽养殖生产用地数量和规模,优化产业布局,推行生态养殖和清洁生产,提高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构建畜禽养殖可持续发展模式。

三、深入推进土壤污染防治,保障土壤环境安全

深化农业污染源头管控。严格落实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加大优先保护类农用地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建立健全科学施肥(药)管理和技术体系,加强肥料市场监管力度,避免假冒伪劣肥料产品混入。深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机械化深施肥,推广水肥一体化技术,秸秆腐熟、粉碎、覆盖还田技术,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指导和鼓励农业生产者使用符合标准的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低毒低残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和生物可降解薄膜。加强绿色防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农药减量控害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实现农药减量化。

深入实施耕地分类管理。根据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结果,对农用地实施分类管理和有效管控,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3大类。针对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针对安全利用类耕地,根据土壤污染状况和农产品超标情况,结合主要作物类型和种植习惯等,制定并实施生态修复方案,优先采取农艺调控、替代种植、轮作、间作等措施,降低农作物重金属含量超标风险。针对严格管控类耕地,加强用途管理,主要采取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轮作休耕等治理修复措施。完善分类清单,分别采取相应管理措施,切实加大保护力度,着力推进安全利用,全面落实严格管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提升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加大优先保护类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其面积不减少、土壤环境质量不下降。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提升土壤有机质,综合考虑耕地及周边情况,客观评价耕地质量提升潜力,指导特色农业示范区、种植基地改良土壤,鼓励施用有机肥,种植豆科、绿肥等作物提高土壤肥力。开展耕地土壤酸化治理,结合使用土壤调理剂、增施有机肥、改良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等综合措施提升土壤pH值,增强土壤抗酸化缓冲能力,对土壤调理剂施用效果进行长期跟踪观测。

严格建设用地管理。对建设用地实施全过程监管,落实和完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用地制度,提高建设用地使用质量及效益。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合理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建设用地审批,严控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防范建设用地新增污染,排放重点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时,要增加对土壤环境影响的评价内容,并提出防范土壤污染的具体措施;结合自治区、柳州市有关要求,切实加强土壤环境重点排污单位监督管理。

助力柳州市“无废城市”创建。促进一般工业固废、危险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固体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推广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利用,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源头管控和资源化利用。开展重点工业企业固体废物管理台账建设,强化固体废物监管,逐步降低固体废物产生量,提高固体废物利用和处置能力,推动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发展。强化危险废物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定期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和整治工作,严厉打击危险废物产生、转运、处置过程中的违法行为。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完善农药包装废弃物和农膜回收、处理和再利用机制,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四、建立健全污染防控信息化平台,防范环境风险

建设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试行运用市级土壤环境信息管理系统联动管理,实现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空间信息与国土空间规划的“一张图”管理,共享疑似污染地块、污染地块及其涉及空间规划等信息,实现污染防治智能化监管。提升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应急能力,建立、完善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平台,成立大气污染防治定点技术精准帮扶小组,定期进行走航和雷达监测、入企监督指导、污染高值预警、远程分析应对、实地监测溯源等,提升大气环境管理水平和污染天气过程应对能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企业履责、社会参与、公众监督的生态环境监测格局,建立健全基于现代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优化监测站网布局,实现环境质量、生态质量、污染源监测全覆盖。提升生态环境监测基础能力,补齐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水生态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等监测短板。加强监测质量监督检查,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全面。

第二节 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一、强化生态空间管控

严格落实生态空间管控,强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推动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和自然保护地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借助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施自然生态状况调查,完善生态状况监测评估机制和生态风险预测预警机制,开展生态保护修复监督评估,健全生态系统监管机制。

二、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

以增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为目标,立足于桂北山地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区,加强自然植被特别是水源涵养林的保护和恢复,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提高水源涵养服务功能。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力度,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推进浔江、融江、榕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不断提升森林、河湖、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严格保护天然林,加强生态公益林管理,持续开展封山育林育草、人工育林和退耕还林,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推行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健全耕地休耕轮作制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空间占用和扰动。

三、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

加强生物多样性科学调查,逐步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制度。统筹衔接各类资源调查监测,全面推进重点区域生态系统、重点生物物种及重要生物遗传资源调查。加快实施陆生野生动物野外系统调查,扎实推进生物资源调查编目及数据库建设,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大数据云平台。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保护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开展有害生物防治,防范外来物种入侵。

第三节 持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一、深化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

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一体联动发展。加强城乡环境卫生保护,推进城乡环境卫生发展水平,加快建立以污水治理、垃圾处理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由城区向乡镇、农村延伸。大力治理和提升城乡生活环境,完善城镇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提标改造,提升城镇污水处理能力和水平,保证出水水质稳定。推进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体系,进一步强化“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式,加快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积极开展垃圾分类示范点创建工作,加快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逐步减少原生垃圾直接填埋,建立餐厨垃圾和建筑垃圾等回收及再生利用体系。

二、推进特色城镇建设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和更新改造专项行动以及体系化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绿色、协同、安全水平。加快提高村镇建设的水平和质量,实施农村干部建筑技能培训,提高村镇建设专业技术水平和建筑工匠队伍的整体素质,为村镇建设提供人才和专业技能支撑。加强重点特色城镇建设,完善丹洲特色小镇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打造洋溪古茶小镇、富禄花炮小镇、梅林侗族大歌小镇等3个特色小镇。

三、持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

完善升级农村基础设施,落实村庄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持续深入推进农村改革,推动城乡要素合理配置,促进公共服务、社会事业向农村覆盖。加大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整体功能。积极开展“三清三拆”整治活动,拆除危旧泥墙房、乱搭乱建,清理不规范障碍物等,提升乡村风貌。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力度和厕所革命推进进度。构建田园生态系统,加快生态循环农业建设,提升乡村生态功能,大力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

专栏1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重点项目

1.三江侗族自治县五个乡级污水处理厂项目及配套管网设施项目

2.三江县城周坪片区污水处理厂工程

3.三江县乡镇片区垃圾处理中心项目

4.三江县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


第五章    积极推进产业生态化,打造

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第一节 优化调整空间布局

一、科学合理划定三区三线

落实主体功能定位和资源利用控制指标,统筹划定“三区三线”,把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界线,严格空间分区分类管控。构建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国土空间规划为基础、以统一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作用。

二、统筹县域城乡发展布局

突出县城和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对城镇空间的引导、支撑和组织作用,促进各类要素在城乡联动和集聚,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的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推进“一核,两轴,六心”的城乡发展空间格局。“一核”:以古宜程村为中心城区,成为全县经济发展核心。“两轴”:分别沿南北与东西主要交通线路形成十字型城镇空间发展轴线。“六心”:包括八江镇、斗江镇、程村乡、丹洲镇四个重点乡镇与独峒镇、林溪镇两个特色乡镇。

三、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依托三江“两茶一木(竹)”、民俗文化、自然山水等特色产业优势,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集约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要素集聚,构建生产、生态、生活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引导生态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等产业要素集聚布局,构建“四区、多点”产业发展空间布局,加强产业集约和绿色发展,形成对三江绿色振兴的强劲支撑。

第二节 改造提升重点行业

一、做大做强“两茶”产业

延伸产业链、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将传统的“茶叶、油茶和其他特色农产品种植→茶叶、油茶、农副产品初级加工”传统模式进行延伸和提升,着力发展两茶食品、两茶保健品等绿色食品制造;茶饮料、精制茶、茶叶包等饮料制造和茶竹香包、茶竹饰品、茶竹小物等特色产品制造,构建初加工至精深加工的产业链。进一步加强商贸物流、市场营销和技术支撑,积极推广营销,开展技术创新和研发认证,打通商贸物流各个环节,突出高附加值环节,解决产品销售环节最后一公里。

促进产业规模集聚与一体化发展。坚持生态为先、梯次发展,鼓励本地居民就业创业,扶持本土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形成规模化发展。以两茶产业园、健康食品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推进“两茶”产业集群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两茶产业园结合扶贫产业园,打造两茶为主的绿色食品集聚区,推进精深加工与创新研发的规模化发展。健康食品产业园打造以功能型、保健型为主的绿色食品创新示范基地。

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提升品牌价值。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仙池茶业有限公司、三江县侗兴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柳州市侗天湖农业生态旅游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优化企业生产工艺,扩大企业生产能力,鼓励企业二次创业。建立品牌创建联盟,共创“三江茶”“三江茶油”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公共品牌,进一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运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主动创新改造,推动品牌精准营销升级。

二、做优做专竹木产业

加快打造竹木产业聚集区。大力发展竹木产业,加快“以竹代塑”,全面构建竹木—初加工—精深加工产业链,推动竹木制品在建筑、装饰、家具、包装、运输、食品、纺织、工艺品等领域应用,形成以传统初加工竹材、木材原料为基础,新型竹木材料、家具、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为重点的产品结构。引进新型竹木材料企业,加快竹木产业纵深联动,促进竹木产品加工业基本形成功能齐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企业间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大力推进竹木产业集中区建设,促进竹木产业信息化发展,加快形成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利用高效的竹木产业加工集聚区,推动竹木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

培育发展装配式木构建筑。积极打造装配式木结构建筑产业园,引导企业进入产业集聚区发展,支持引进新型竹木材料、竹木结构企业,加快完善装配式设计—木结构件生产—建筑施工—装配式装修各环节产业链,打造以广西云雍木结构装配式有限公司、柳州林道轻型木结构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装备式木结构建筑产业体系,重点发展具有民族特色木结构房屋、装配式木屋和家具家装。

积极引导推动竹木产业转型升级。调整优化竹木产业结构,鼓励传统产业向多元化经营方式转变,助推竹木加工企业多途径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持续实施竹木加工业倍增计划,整合大小加工企业,推动林产加工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坚持精深加工和循环发展,引进装配、家具类产品项目,延长竹木加工业产业链,推动产品向中高端产品延伸,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企业扶持培育与品牌创建,加大企业内培力度,扶持竹木加工企业等做大做强,提升本地市场占有率与生产效率。

三、发展壮大稻鱼种养产业

夯实稻鱼产业种养基础。科学规划稻鱼种养产业发展,支持鼓励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通过租赁、经营权流转、返租倒包等推进整片土地开发建设稻鱼生产基地,推进丹洲镇、程村乡、良口乡等乡镇建设稻田养鱼标准化核心示范基地,推广标准化种养稻鱼。稳定稻鱼种养面积,科学利用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撂荒地、盐碱地、低洼田,稳步推广稻鱼种养。因地制宜推广“稻螺”“稻鱼螺”“稻鱼鸭”等种养模式。加快“稻鱼”品牌宣传,加强“高山稻鱼”和“高山鱼稻”两个绿色生态品牌和三江稻田鲤鱼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宣传推介。

提高稻鱼种养产业质量。优先选择稻鱼种养基地实施稻田标准化改造,合理布设边沟和水利沟渠,推进稻田农机作业通行条件改造,加快先进适用农机具示范推广应用。加快高产绿色高效水稻和优质水产品选育,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合作,开展育种联合攻关。完善“稻+鱼”立体生态综合种养标准体系,推进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推广、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应用。采取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入户指导等形式,推广实用稻鱼种养技术。加强稻鱼种养人才培养,培育高素质农民。

健全“稻鱼+旅游”融合发展体系。围绕“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形象,充分结合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推进稻鱼种养产业与特色民族旅游产业联动,大力发展以“赏田鱼、抓田鱼、烤田鱼、品田鱼”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促进“稻渔节”等稻田养鱼习俗活动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提高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四、发展特色旅游配套产业

高度重视旅游商品开发,拉动旅游消费。将丰富多彩的民族特色风情和文化内涵融入旅游商品开发,开发设计出既具有传统民族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设计的旅游商品。包括:具有陈设或日用功能的旅游纪念品和收藏品,如织锦、民族服饰、文创IP挂件等;源于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地方特色商品,如民族乐器、民族饰品、特色食品等。依托生态产业园旅游服务配套产业片区,筑巢引凤吸引文创企业落地生根,探索出台针对旅游商品开发的奖励政策,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旅游商品生产。

传承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创新发展民族手工艺制品。传统手工艺品是旅游商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创立将传统手工艺品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的机制,在旅游风景区或风景点设立集设计制作、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民族工艺展示中心,不仅有利于传统手工艺者的培养和继承,更好地保护民族文化,还可以增加旅游收入,促进旅游商品和民族文化的融合互动发展。

创新驱动政策,促进旅游商品知识产权保护。旅游商品种类繁多,对旅游商品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进一步实现旅游商品的经济利益,保护创新主体的创作热情和动力,从而促进旅游商品的开发。加大对个人、民间组织和企业的创新保护,探索建立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商品知识产权库,将散落民间的知识产权集合管理,减少个人和民间组织的费用负担。

第三节 培育绿色新兴产业

一、培育发展新医药产业

规范化药材种植,培养区域品牌。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模式,推动中药产业发展。推进金银花、罗汉果、钩藤、灵芝等药材种植与乡村振兴深度结合,实现中药材种植助力乡村振兴。推动中药材种植基地规范化、绿色化建设,搭建中药材溯源体系,保障中药材原料品质。以质带量,打造12种中药材的地理标志产品,培育地方民族品牌。

打造新医药产业园,推进“中医药+健康”产业融合发展。依托扶贫生态产业园,推进新医药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医药创新基地和三江特色生物医药生产基地。有效开发利用中医药文化资源,建设12个以中医药文化传承为主题,集养生保健、文化体验、科普研学于一体的具备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品牌。

增加中医药与生物医药研发投入,促进创新成果落地。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入龙头企业,利用其先进技术、管理模式等能力,培育和带动中小企业转型升级。增加科研投入,增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和产品研发能力。深化企业与专业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建立技术联盟,搭建合作平台,优化生产工艺,保障产品质量。积极推广创新成果转化与应用,实现创新成果落地常态化。

二、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再升级

持续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服务为根本,不断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完善县、乡镇、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电商服务站点规范化管理,确保农村电商服务站点健康、有序运行。持续开展电子商务普及培训、创业培训、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升级培训和电商服务站点站长技能提升培训,建立满足县域电商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继续培育和推广三江茶叶、油茶、重阳酒、黄牛牛肉干、野茶油(山茶油)、红薯、高山稻鱼、高山鱼稻、竹制品、酸鱼、酸肉等三江特色农产品品牌,利用淘宝、京东、阿里巴巴、苏宁等平台搭建特色产品网销平台体系。开展媒体策划、品牌塑造及网络营销,提高农产品网络销售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大力培育“网红”农产品。

积极推进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电子商务新兴业态。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鼓励对稻渔综合种养、茶叶、油茶、水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等进行物联网改造,推进电子商务与农业融合发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监测统计、分析预警、信息发布等手段,健全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大力推动“互联网+旅游”模式,支持旅游景区、旅游服务企业充分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旅游营销、旅游支付、旅游服务等方面开展线上线下互动,促进传统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强电子商务企业与社区商业网点融合互动,依托信息化手段将社区服务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整合,构建社区电子商务应用体系,完善“一站式”便民服务消费功能,推动消费提质升级。

加快培育龙头企业,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培育本土电子商务龙头企业,扶持三江县三江春商贸有限公司等业务基础好、诚实守信的电子商务企业做大做强。依托现代物流园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产业与物流园区融合发展,建设“电商+物流”产业园区,推动电子商务产业集聚发展。利用改造原有厂房、园区、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等资源,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电子商务企业,建立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园区。

三、做通做实物流服务业

推进物流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网络体系。在自治区、柳州市“五网建设”框架下,科学规划物流园区,严格控制土地资源的有效使用。依托枝柳铁路货运站和三北高速出入口、柳州港泗里口作业区周边的交通优势,分别在工业园区中部组团枝柳铁路沿线和南部组团布置现代物流产业园A区、B区。引进运输、仓储和转运、加工配送型第三方物流知名企业,高效衔接枝柳铁路货运站、三北高速出入口、柳州港泗里口作业区三个交通节点,打通物流网络,共建“公铁水”多式联运体系。

加快发展快递物流,培育发展冷链物流。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完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鼓励快递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与连锁商业机构、便利店、物业服务企业、社区服务组织、各类院校以及专业的第三方企业开展合作,提供集约化配送、网订店取等多样化、个性化服务。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快递服务网,延伸快递通达乡村,完善寄递安全和服务质量监管体系,构建“放心快递物流”。整合传统物流企业资源,完善冷冻配送、冷冻贮藏、冷冻加工、冷藏运输等环节基础建设,构建冷链物流产业链。依托三江及周边地区特色农业种植、养殖基地和交通发达优势,围绕特色农产品加工和绿色食品工业,融合第三方物流、快递业、电子商务等新兴物流产业模式发展冷链物流,带动现代农业规模化、高效化发展。

积极发展绿色物流,探索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在绿色运输、绿色包装、绿色仓储、逆向物流等领域探索绿色物流体系建设。在县城推广新能源物流车,取代传统燃油厢式货车。采取少耗材、可再用、高环保的绿色包装,利用科技手段运用环保包装,致力于在整个场景和环节使用环保材料或可再生材料。大力推广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在物流经营场所的应用。推动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循环化。

第四节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一、全面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

构建绿色循环产业链。重点围绕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等产业,构建循环产业链,鼓励支持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的全产业链,通过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效衔接和协作消除废弃污染物。加强绿色食品精深加工环节产生的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构建农副产品原材料—深加工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果壳、果渣等—有机肥、道路建材的循环产业链。通过产业集群内企业和项目的关联、配套和互补,着力打造跨行业的绿色循环产业体系。加快引进一批促进产业循环发展的关键环节企业,着力实现“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绿色循环。

加快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工业园区实施清洁化、循环化、生态化改造。鼓励园区制定综合能源资源一体化解决方案,积极探索分布式能源及光伏储能一体化系统应用,建设更高水平能源梯级利用网络。提升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能力,合理建设园区污水集中收集处理及回用设施,加强污水处理和循环再利用。加强园区产业循环链接,鼓励企业开展“点对点”企业间循环生产模式,大力促进企业废物资源交换利用、综合利用。鼓励打造园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促进原料投入和废物排放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

促进产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坚持产业废弃物再利用、资源化,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工业固废贮存总量零增长,探索实施“无废化”工业园区创建行动,力争实现产消平衡。鼓励利用林业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和加工剩余物)进行复合板材生产、食用菌栽培和能源化利用,推进农产品加工副产物资源化利用。鼓励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开发新材料新产品。促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构建“建筑原料—建筑物—建筑渣土、废弃物—再生产品”循环利用链条。

二、强化能源资源高效利用

优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加强节能和能效管理。坚持节约优先、效率优先,严格能耗强度控制,倒逼转方式、调结构,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并适当增加管理弹性,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合理用能。完成自治区、柳州市下达的能耗双控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能源结构优化互驱共进,实现能源消费结构向绿色高效转型。有序推进天然气利用,提高城乡居民天然气覆盖率。积极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加快推进三江侗族自治县三江电力有限责任公司1300KW光伏发电项目建设。

深入实施节水行动,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目标管理和刚性约束,重点开展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完善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推进工业园区的规划水资源论证,严格实行取水许可制度。统筹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大力推进农业、工业、城镇等领域节水。切实保障用水总量、万元地区GDP用水量降幅、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幅、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等指标达到上级下达的控制目标要求。

加强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全面推进节约用地。实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面实行建设用地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深入实施“多规合一”,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整体管控作用,从规划上管控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强化节约集约用地目标考核和约束,提高投资强度对用地规模的管控,严格按照投资强度的要求供地。加大存量盘活挖潜力度,推动低效土地的再开发再利用,推进县城、乡镇、园区有机更新。

三、建立绿色循环型社会体系

大力普及绿色生活理念。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循环的绿色生活理念,提高全社会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资源综合利用的意识。将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主体培训班中安排绿色低碳相关课程,提高领导干部对绿色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科学性、系统性的认识。将绿色低碳发展纳入全龄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体系,推动生态文明教育成为全民性、全程性的教育方式,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鼓励企业加强对员工节能降碳、环境保护的知识培训,强化环境责任意识。

积极倡导绿色消费模式。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绿色产品认证,不断扩大绿色产品供给规模,拓展消费者绿色产品获得渠道。加大政府绿色采购力度,带头采购更多节能、节水、环保、再生等绿色产品,更新公务用车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鼓励国有企业、其他企业自主开展绿色采购。制定和完善绿色消费指南,抵制过度消费、奢侈消费、浪费资源能源等行为。鼓励公众转变传统消费方式,强化公众消费意识,在消费时优先购买绿色服装、节能家电、节水器具、环保家具等产品,实现消费可持续性。提倡绿色包装,加大市场监管和打击力度,大力整治过度包装行为。全面禁止不可降解塑料袋使用,严格限制一次性消费品使用,推进塑料垃圾污染防治。推广使用绿色材料制品、可再生品、可降解品、可拆解再利用产品等。

持续推进废旧闲置物资循环利用。统筹推进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与生活垃圾分类网点“两网融合”,合理布局、规范建设回收网络体系。构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智能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体系,鼓励废旧物资回收企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拓展闲置资源共享利用,有序发展出行、住宿、货运等领域共享经济,鼓励闲置物品共享交换。鼓励社区定期组织二手商品交易活动,促进辖区内居民家庭闲置物品交易和流通。

专栏2推进产业生态化重点项目

1.三江县油茶精深加工项目

2.三江南物流中心、三江北物流中心项目

3.三江县茶城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4.三江县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项目


第六章    加快推动生态产业化,创新

“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第一节 全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一、提高农业绿色生产水平

持续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农作物秸秆还田、绿肥种植还田、增施有机肥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工作,安排田间试验,优化施肥方案,开展技术观摩培训,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平台推进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创建,大力推广缓释肥料、水溶性肥料、液体肥料、叶面肥、生物肥料、土壤调理剂等高效新型肥料,不断提高肥料利用率,推动肥料产业转型升级,集成示范“配方肥+增施有机肥”“配方肥+绿肥种植”“绿肥种植+增施有机肥+施用土壤调理剂”等技术模式,加快完善运行机制。

全面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作物全程解决方案三大技术模式。加快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化建设,推进智能虫情测报灯、田间小气候观测仪、病虫信息处理系统等监测预警设施的应用,提升病虫害监测预警的智能化水平。加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专业化服务主体、涉农企业的合作,强化指导服务,引导建立田间生产管理档案,全程记录病虫害防控措施,建立数据库,探索通过网络信息系统对生产基地进行监控和管理模式,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安全科学用药及植保机械更新换代工作,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开展主要病虫对常用药剂的抗性监测、抗药性风险评估及治理等工作,为指导科学防控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加强推广农药减量控害技术,推进农药“零增长”。

推进农业绿色科技创新。加强绿色科技基础研究,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推进技术集成创新,熟化核心技术,推动农业生产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改造。加快绿色高效技术装备示范推广,稳定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将更多支持农业绿色发展机具、智能装备纳入补贴范围,加快绿色机械应用推广。推动农机装备研发升级,推动农机装备向模式化、智能化转变,逐步淘汰耗能高、污染重、安全性能低的老旧农机装备。

加快绿色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推进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农业绿色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支持农业科研院校在三江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成果孵化平台、创新创业基地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评估制度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制度。加强绿色技术应用试验,以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发展试点先行区,探索“两茶”产业绿色发展典型模式。实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试点,选择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探索节肥节药、废弃物循环利用市场化运行机制。发展智慧农业和现代循环农业,加强绿色技术培训,支持和鼓励企业、农户采用绿色农业技术,稳步扩大规模,开展标准化生产。

持续开展农业生产“三品一标”行动。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积极推广生猪、禽类、水产和特色茶叶、油茶、优质晚熟柑橘、优质蔬菜、地道中药材等良种,提升“菜篮子”产品质量。推进标准化生产,开展全产业链标准化试点。集成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模式,净化农业产地环境,推广绿色投入品,促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启动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深入实施“20222025年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油茶高接换种及高效管护示范推广”,开展油茶杂交育种对比试验,支持引进高效油茶品种,丰富三江油茶种质资源。进一步实施品牌宣传推介活动,挖掘和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提高“三江油茶”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加快推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确保绿色有机地标稳步增长,不断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加快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的发展。充分利用“两茶一木(竹),稻田养鱼”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等项目带动作用,重点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型食品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加快推进三江竹笋、归东野葡萄、三江大糯、丹洲沙田柚、梅林黑猪等绿色农产品发展。扎实推动农产品地理标志特色品种繁育、基地建设、品质保持、品牌培育、标识使用,大力推广地理标志“农产品+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的新型农业产业化模式。加强“地理标志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联动工作,扩大绿色有机和地标品牌的叠加效应。切实做好新认证、复查换证、续展和再认证等工作。加大绿色产品生产覆盖面,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认证、标识等体系,加强绿色产品质量监管,完善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利用“互联网+”等新平台促进绿色产品消费。

二、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

促进秸秆综合利用。促进秸秆肥料化、饲料化、能源化、基料化利用。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力度,推广秸秆翻埋还田、碎混还田和免耕覆盖还田。创新秸秆饲料化应用新模式,积极培育秸秆饲料加工企业,促进秸秆饲料规模化利用,鼓励养殖户利用秸秆发展牛羊草食畜牧业。推进秸秆生物质发电等工业合作项目,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交流和引进,加快推进秸秆能源化。积极探索代料栽培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部分代替木料栽培木腐菌。加快建设一批秸秆机械自动一体化基料化利用加工点,促进秸秆粉碎后的基料化或无土栽培的原料利用。推进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骨干、农户参与、市场化运作的农作物秸秆收集、运输、储存、综合利用体系,形成全员积极参与的绿色化产业。加强秸秆禁烧宣传教育,建立相关激励政策,增强群众不焚烧秸秆的自觉性和参与禁烧的积极性。充分利用“三微一端”网络鼓励、指导、监督秸秆综合利用。

加强农膜综合利用。建立完善农资包装物回收体系,健全市场化运行机制,综合治理地膜污染。推广使用标准地膜,利用废弃农膜回收体系推动落实地膜回收责任,积极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和农民及时回收废弃棚膜、地膜、食用菌棒膜及肥料包装物,开展废旧地膜机械化捡拾示范推广和回收利用,扶持地膜回收网点和废旧地膜加工能力建设,加强废弃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通过科普宣传会、短视频等形式,大力倡导“地膜增产增收、旧膜回收利用、资源变废为宝、农业循环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引领各乡镇农业生产走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环境友好、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道路。

推进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种养结合、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大力推广“微生物+高架床全漏缝免冲水”等生态养殖模式,持续推进畜禽养殖粪污全面全量收集,通过无害化处理技术处理后,再用于农田灌溉、有机肥生产、生物质燃料开发,通过有机肥加工厂收集添加益生菌发酵后做成废料,再用于农作物生产,使产生的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促进养殖业生产清洁化和产业模式生态化,加强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科学循环利用,实现农业生产链零废弃、零污染的生态循环生产,形成一个有机循环农业综合经济体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加快发展现代特色农业

提升农业技术水平,发展高效精品农业。以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为支撑,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推进“两茶一木(竹),种稻养鱼”主导产业升级。加快建设茶苗苗圃基地,加强良种培育,支持企业建设有机生产基地、绿色生产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科研基地,打造一批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融合化发展的高产高效示范园和“双高”示范点。组织开展油茶栽培、管护、采收技术培训,提高示范园建设科技水平和管理专业化水平,实现油茶产业质量、效益双提升。加快“稻+鱼”提档升级,建设标准化生产田块、田间道路、排管沟渠、水利和电力设备设施。加强新品种培育与良种培育,加强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创新,有效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

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重点区域聚集发展,支持引导工业企业入园发展。加强龙头企业培育,鼓励工商资本投资,支持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精致茶制造、木材、竹、藤制品,食品制造、农副食品加工业。加快引进茶油籽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促进茶油精深加工业发展,加快三江茶油档次升级。加快竹木提档升级,围绕“生态乡村”建设,调整林种结构,发展速生杉,大力开发竹林旅游观光与林下经济。加快引进国内领先的食品加工企业,着力发展休闲食品、保健品等加工产业,提升农林产品加工转化水平。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建续建新建配套项目、延伸经营链条,推动一产向三产延伸,打造“绿色特色农业+”等新型业态,孵化衍生“传统耕作+观光体验”“特色农业+特色餐饮”“现代农业+民俗文化”“定制营销+区域品牌”等新商业模式。

健全农产品绿色流通体系,创新短链流通模式,推进产地市场与超市、社区、学校等消费端对接,发展订单农业。创建电子商务孵化平台,推进产地市场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淘宝、天猫、拼多多等电商平台对接,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扩大网上交易规模,提高流通基础设施利用率,形成线下资源与线上需求高效对接的流通渠道,减少市场流通环节,促进产销高效对接。推进产地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改造清洗预冷、分等分级、冷藏冷冻、包装仓储、冷链运输、加工配送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和贮藏设施,改善生产经营环境,提升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加强产地市场信息服务功能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报价指标体系,权威发布价格指数。

培育绿色农产品品牌。加强三江特色农产品的质量监督,打造特色农产品绿色优质品牌。积极参与国家农产品的相关认证,完善建设市场营销体系,大力发展农产品新一代电子商务等市场新业态,建立健全农产品上行体系,大力推进农产品产地市场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加大推广宣传力度,丰富宣传方式和完善宣传内容。组织农业企业参加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有机食品博览会和农交会地标展等展会。积极运用新兴媒体,推动绿色、有机、地标企业采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宣传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扩大宣传效果升级。实施绿色特色农业全链条经营,全面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充分利用微商、自媒体和直播平台,大力推广农产品现场耕种、现场采摘、现场食用的体验模式和“前店后厂”的展销模式,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介三江农林产品。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一、着力推进“旅游+”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旅游+休闲农业”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工作,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继续推动建设一批乡村旅游区、农家乐(民宿)、田园综合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培育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品牌化经营。

构建“旅游+民族文化”融合发展。根据《环广西国家旅游风景道总体规划(20212035年)》,促进区域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依托黔桂风景道建设,配合自治区整合三江侗族文化、融水苗族文化、宜州刘三姐文化、原生态山歌、环江毛南族文化等独特的民族文化,促进文化元素与风景道沿线的旅游产品融合开发,进一步构建“旅游+民族文化”示范区。围绕侗族特色手工艺,将文旅产业与特色手工业相结合,发展特色民族文化产业。依托湘桂风景道建设,联接桂林市,打造成桂林旅游第二目的地。

推进“旅游+非遗”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民族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推动中国侗族多耶节、侗族大歌节等民族节庆和侗族琵琶歌、芦笙踩堂、侗族集体婚礼、拦路歌、百家宴等民俗文化的旅游化、经济化、市场化,以旅游发展实现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再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快“旅游+体育”融合发展。将三月三花炮节、舞龙头、耍“春牛”、侗拳等传统体育与文化旅游有机融合,提高旅游参与度与观赏性。积极推动三江布央茶园、侗天湖生态旅游景区申报广西壮族自治区体育旅游星级综合体。积极承办各级体育赛事,引进广西三月三体育赛事活动,培育壮大民族体育竞赛表演,打造花炮、篮球、徒步、营地等户外运动休闲旅游特色产品。

推进“旅游+康养”融合发展。建设一批健康养生项目,促进康养与旅游融合,以好风景“洗”眼、好空气“养”肺、好环境“清”心,使“清心洗肺”成为康养旅游热点,推进旅游从资源时代向品牌时代转型。加快推进甜水寨景区升级改造工程和三江县石门冲、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等项目建设,以“生态、休闲、度假、养生”为特色,建设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康养产业。

开辟“旅游+艺术”新业态。加强艺术与旅游融合,通过侗族建筑艺术、侗歌、侗乐、侗戏、侗服、侗画、侗族银首饰、竹编、藤编等美术工艺精品工程建设,突出民族文化艺术特色,使旅游产品更优、更雅、更美、更靓,艺旅一体,比翼齐飞,促进三江文化旅游产业提质升级,增强旅游品牌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大力推动旅游要素品质升级

推动旅游景区提质升级。对现有发展较好的获得相应品牌的景区景点全部提升一个品牌档次,对于无品牌的项目争取创建品牌,正在建设中的项目按照相关品牌标准进行建设。以程阳八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为契机,实施“重大项目+旅游”工程,加快推进县城大侗寨、丹洲、布央、冠洞、和里三王宫等景区品质提升,实施三江县全域智慧旅游项目、三江县大洲文化旅游岛项目、三江仙人山景区提升工程等重点旅游项目,全面提升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景区管理,促进资源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加快推进旅游、健康、文化等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打造“中国侗族在三江”和“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形象。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县城和重点乡镇旅游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乡及景区交通线路、停车场、公共厕所等旅游设施建设,努力做到村村(社区)有停车场、公厕,解决停车难、如厕难问题,使游客进出三江通畅便捷。继续加强旅游公路骑行道建设,以高铁三江南站为中心,开辟县域南北旅游环线、旅游驿站、风景廊道建设,建设出租车站点和自驾游充电、加油设施,加大旅游景区景点食住行游乐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质量。

创新发展服务体系。在融合发展“旅游+”和“+旅游”上突破,推动“旅游+交通”“旅游+体育”“旅游+文化”深度融合,丰富旅游咨询服务站点功能,提供民宿酒店预订、短途汽车运输、自行车驿站租赁等服务功能。优化旅行社结构、提升旅行社竞争力、加强旅行社外联能力,重点培育一批服务理念先进、服务手段专业、社会责任心强的旅行社。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提高旅行社的组织管理水平,每年举办一次旅游服务行业技能大赛,进一步提高导游、讲解员的职业从业素养,评选一批“星级旅行社”“星级导游”。

创新旅游安全管理机制。加强与第三方安全专业服务机构合作,指导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旅游安全管理体系,优化旅游安全隐患检查方式;指导旅游企业建立健全全员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开展安全风险辨识评估,制定安全风险预防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旅游安全预警机制,结合建设智慧旅游中心旅游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全天候、全要素监测旅游风险,与景区实时共享信息,加强风险预警,实行旅游风险提示制度以及落实预警成效,核查预警信息接收情况和防范措施落实情况。

三、创新营销方式加强宣传推广

创新文化旅游营销方式。建立政府、行业、媒体、公众等共同参与的整体营销机制,形成上下结合、横向联动、多方参与的全域旅游营销格局,推动文旅营销网络化、视频化、社交化和实效化。实施“旅游+互联网+O2O”资源跨界整合策略,通过电商直播、网红带动、能人带动、旅行攻略等多种形式,实行线上、线下融合,微信、微博“双微并推”的电商营销模式。推动旅游部门、互联网、通信运营商等对旅游行业基础数据进行整合、分析及预测,通过大数据为政府、旅游企业营销宣传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提高营销精准度。围绕不同目标市场,以线路编排组合为切入点,统一目标市场,统一宣传投放,统一营销服务,策划实施联合营销活动,推动全县旅游营销一盘棋,一体化抱团促销发展格局。

加强旅游宣传推广,扩展客源市场。加大“千年侗寨·梦萦三江”旅游品牌宣传力度,塑造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形象。以资金支持、人力支持等多种支持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项目招商、项目引进、项目合作等多种形式引进有投资开发建设运营大型综合文旅体旅游项目经验的实力企业或集团来三江开展投资营销。持续实施文化旅游奖励,鼓励文化旅游企业积极参与旅游名县各项建设,吸引国内外游客来三江旅游。加大对重点入境客源市场的宣传,提振海外客源市场;增强国内游客市场的吸引力,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发展。

第三节 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一、增加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

依托三江优越的生态系统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打造出更多优质生态农产品。深化培育生态农业精品品牌,提升生态产品溢价、市场占有率及消费者信任度。推动“三江茶”“三江茶油”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提升,巩固拓展“高山稻鱼”“高山鱼稻”现代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成果,全面提升稻田综合种养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

完善养殖生产经营体系,培育和壮大养殖大户、家庭渔场、专业合作社、水产养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支持开展水产良种亲本更新与保种选育,重点开发三江晒江鲤本地水产新品种,加大支持开展泥鳅类(泥鳅、台湾泥鳅等)、龟鳖类、螺类等水产优良品种引进与示范推广。

推进落实广西“桂十味”道地中药材振兴计划,巩固发展钩藤、罗汉果、灵芝等优势品种,突出特色、连片开发,大力推进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稳定道地中药材生产供应能力,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中草药种植。

二、探索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实现

以创新林业投融资和经营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提升碳汇功能和生态产品价值为导向,推进森林质量整体提升。大力实施城乡造林国土绿化行动,集中连片规划,整山整沟整流域推进,落实退耕还林工作,不断优化林业发展布局,增加森林资源总量,巩固提高森林覆盖率,提升生态资产,增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高生态服务产品供给力。配合柳州市“低碳城市”创建工作,探索“碳汇交易”先行试点,推动生态服务功能产品价值实现。

围绕广西加快推进国家储备林高质量发展“双千”目标,有效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工作。在县域内布局“储备林+油茶”“储备林+杉木”“储备林+竹木”基地,探索多树种混交造林以及长、中、短期产出相结合的科学种植模式。依法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已种植轮伐期不足十年的用材林进行树种结构调整和更新改造,动员和引导林农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林地上改种珍贵树种和优良乡土树种,提高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森林质量,切实增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涵养水源功能。

三、促进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依托生态资源条件,整合旅游资源、增加旅游产品,打造“一心·四带·四区”的全县旅游空间布局。以“一心”—“县城侗族文化旅游综合体”为基本点,将不同的旅游资源各自整合成“四带”—“百里侗乡风情带、原始侗乡研学带、山水侗乡闲情带、生态田园旅居带”,丰富旅游产品内容。以“四区”—“民俗风情体验区、侗乡研学康养区、山水悠游休闲区、生态乡村旅居区”为重点发展区域,坚持点面结合带动三江全域旅游发展。

以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程阳八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国家级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区、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五个“国字头”示范区为抓手,进一步创建三江旅游品牌,提升“千年侗寨·梦萦三江”品牌形象。对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标准,依托高铁旅游经济带优势,打好生态产业牌和民族风情牌,争创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全面提升程阳八寨景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及景区管理,推进集约化、规模化、品牌化、标准化,举全县之力推动程阳八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深度挖掘侗寨文化资源,将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进一步打造成为国家级民族风情旅游目的地;以创建国家体育旅游融合示范区为发展方向,树立文化和体育事业融合发展理念,创建一批有规模、有意义的文化旅游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项目,以项目带动旅游发展;以月也侗寨景区成功获得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认定为契机,进一步深度发掘夜游项目,打造一批夜游体验活动,增加旅游亮点。

专栏3推进产业生态化重点项目

1.程阳八寨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

2.三江县大洲文化旅游岛项目

3.三江仙人山景区提升工程项目

4.三江县全域智慧旅游项目

5.三江口综合旅游开发项目

6.三江县石门冲、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项目

7.三江南站广场旅游综合体项目(二期)

8.三江县油茶“双千”计划项目

9.布央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团茶叶产业园建设项目

10.八江镇布央茶旅产业品牌建设项目


第七章 重点项目与效益分析

第一节 重点工程

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近期(20222025年)重点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31.19亿元,政府投资124.35亿元,社会投资6.84亿元。其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项目投资8.49亿元、占比为6.47%,产业生态化项目投资18.81亿元、占比为14.34%,生态产业化项目投资103.89亿元、占比为79.19%。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投资统计表详见表2

2 三江侗族自治县绿色转型创新发展规划近期重点项目投资统计表

项目分类

项目数量

资金来源(万元)

投资占比(%

总投资

政府资金

社会资金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项目

10

84938.53

84938.53

0.00

6.47

产业生态化项目

12

188110.00

188110.00

0.00

14.34

生态产业化项目

27

1038866.60

970420.60

68446.00

79.19

合计

49

1311915.13

1243469.13

68446.00

100.00

第二节 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绿色转型创新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绿色转型发展,为经济运行提供新的活力,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通过推动行业发展,建立市场优势,同时为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空间,促进经济稳步提高;通过清洁能源项目建设,促进能源结构调整、降低能源消耗,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长经济运行效率,为经济注入绿色发展新动力。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增强,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生态环境破坏现象有效减少,进一步降低由于环境污染形成的危害人体健康和社会活动的经济损失。

创造良好投资环境。通过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建设,提高三江整体形象,同时建立绿色发展财政奖补机制,健全环境保护奖惩机制,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绿色环保产业,促进地区经济交流,带动企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从而逐步产生间接的经济效益。

二、环境效益

改善生态环境,保障生态多样性。通过绿色经济产业项目的推进,引导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绿色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在源头减少污染源的产生;通过新建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站等改建措施,增加污水和垃圾处理效率,使生态环境安全有保障;通过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回收农膜、秸秆综合利用等污染源治理措施,减少大气、土壤及水环境污染风险。推进重点项目的实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功能区,实现生态多样性。

加强资源循环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体现绿色平衡发展理念。推进旅游生态产业化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护资源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优化空间布局,发展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建设物流贸易,发展绿色生产,推动绿色消费,实现绿色产业经济循环发展。

三、社会效益

改善人居生活质量,增强公众环保意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广可再生能源,降低能耗,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减少传统建筑材料的使用,降低建筑垃圾消纳压力,开展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推动社区基础设施绿色化,提升乡村整体风貌。通过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公众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影响公众在生活方式上向绿色生活靠拢,遵循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的原则,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提高公众整体素质,利于环境保护行业蓬勃发展,环境治理措施顺利进行。激发绿色节能技术研发动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绿色转型创新发展,鼓励产业科技创新,建立产学研联合平台;提升产业技术装备,加快信息化改造提升;推动产业绿色发展,应用绿色生产技术。同时激发社会创新绿色节能技术活力,促进绿色节能技术的研发,实现技术突破,满足可持续发展原则,具有长久生命力。


第八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领导

县人民政府是本规划实施的责任主体,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思想到位、措施到位、行动到位,充分认识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作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加强督促落实,保质保量完成各项任务。建立专门领导机构,完善工作机制,构建高位推进、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强化督查检查,督促各部门压实政治责任、领导责任、工作责任,担当作为、较真碰硬,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研究提出具体措施,在抓落实上投入更大精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积极配合自治区和柳州市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第二节 资金筹措

制定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共担、投入与效益共享的资金筹措与融合的渠道,坚持以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手段,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和柳州市相关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落实政府生态文明建设投入责任,加大政府财政预算对重点工程投资计划,做好相关经费保障。积极争取金融机构贷款,吸引社会民间资金投入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建设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强化企业责任意识,督促企业落实资金投入,企业纳入规划的项目要按规划目标和进度要求按时筹集建设资金。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问效、追踪管理。对资金的来源、申请和使用进行严格审核,对资金使用全过程进行监督,定期检查资金使用进度,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重大失误进行责任追责。

第三节 科技创新

实施绿色技术创新攻关行动,围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清洁能源等领域布局一批前瞻性、战略性、颠覆性科技攻关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整合科研院所、产业园区等力量建立市场化运行的绿色技术创新联合体,鼓励企业牵头或参与财政资金支持的绿色技术研发项目、市场导向明确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第四节 人才支撑

深化人才管理机制、体制改革创新,在创业资助、融资支持、场地补贴、税收奖励等方面完善人才政策,实施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和优惠证制度,在住房保障、家属安置、子女就学、定期疗养等方面提供生活保障,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积极引进创业创新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创业创新团队,以及国家、省、市科技项目、企业研究院、重点实验室等平台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深化产教融合发展,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辐射面,重点培育“两茶一木(竹)”及其加工业、生态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方面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第五节 社会参与

加强面向企业的环境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普及生态环保知识,传播生态文化,进一步增强企业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积极响应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号召,实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广泛发动群众,普及法律法规、科学知识,增强全民绿色低碳意识,反对奢侈浪费,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形成全民自觉参与、推动绿色转型的良好环境。适时公布本规划重点指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等实施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附表1

规划近期(20222025年)重点项目汇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建设性质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及规模

建设年限

拟总投资(万元)

政府拟投资

(万元)

企业投资

(万元)

项目责任/建设单位

项目实施成效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项目

84938.53

84938.53

/

/

/

1

乡村污水处理设施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和行政村(社区)

在全县15个乡镇、165个行政村(社区)及300户以上自然村建设和完善污水处理设施,提升村庄污水处理能力,全覆盖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相关配套管网等。

2023-2025

70000.00

70000.00

/

柳州三江生态环境局

集中处理乡村污水,减少环境污染,提升乡村风貌

2

三江县村级垃圾处理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相关70个村屯

三江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备购置,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等。

2022-2025

4000.00

4000.00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垃圾基础设施,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提升乡村风貌

3

三江县垃圾转运站系统建设项目

新建

14个乡镇

三江县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垃圾处理设备购置,附属配套设施建设等。

2022-2025

5000.00

5000.00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活垃圾基础设施,有效治理生活垃圾,提升乡镇环境风貌

4

三江县餐厨垃圾处理厂项目

新建

古宜镇大竹村

建设餐厨垃圾预处理系统,处理规模为餐厨垃圾60/天,服务对象为全县城及各乡镇餐厨行业及居民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服务人口约40万人。

2022-2025

1500.00

1500.00

/

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集中收集处理餐厨垃圾,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5

三江县建筑垃圾消纳场项目

新建

古宜镇大竹村

主要建设建筑垃圾消纳场主体工程设施、配套工程设施,生产管理服务设施、设备、车辆等。项目总规模为日处理建筑垃圾2000吨,服务对象为县城及各乡镇建筑垃圾中转,服务人口约30万人。

2022-2025

3120.00

3120.00

/

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

集中收集并处理建筑垃圾,降低环境压力,改善生态环境

6

八江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八江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420米,铺设镀锌钢管DN300总长度120米,铺设UPVCDN200总长度1080米。其建设集污井21座,D1000检查井46座。

2021-2025

249.52

249.52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八江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7

丹洲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丹洲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400总长度25米,铺设UPVCDN200总长度560米,铺设钢丝骨架复合管DN100总长度125米。建设污水提升一体化设备2座,集污井4座,D1000检查井53座。

2021-2025

264.71

264.71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丹洲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8

独峒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独峒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709米,铺设UPVCDN200总长度1602米。建设集污井24座,D1000检查井57座。

2021-2025

273.01

273.01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独峒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9

林溪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林溪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192米,铺设HPVCDN200总长度973米。建设集污井53座,D1000检查井54座。

2021-2025

257.63

257.63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林溪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集镇环境

10

斗江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二期项目

续建

斗江镇

项目铺设HDPE中空壁缠绕管DN300总长度1000米,铺设HPVCDN200总长度1400米,铺设钢丝骨架复合管DN150总长度80米。建设污水提升一体化设备1座,集污井1座,雨水口2座,D1000检查井89座。

2021-2025

273.66

273.66

/

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提高斗江镇污水收集及处理率,保障城乡环境

产业生态化项目

188110.00

188110.00

0.00

/

/

11

三江县油茶精深加工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B

油茶综合利用加工项目对茶油、茶粕、茶饼的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达产年生产有机茶油1000吨,年收购原材料茶籽5000吨。

2022-2023

5000.00

5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扩展油茶产业链,提高油茶经济效益

12

三江国际商贸城项目

续建

古宜镇周坪口

三江国际商贸城,占地约80亩,建筑面积约9万平方米。打造交通便利,装卸便捷,购物便利一站式购物商贸物流城。

2021-2025

25000.00

25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贸易业发展

13

三江南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三江高铁南站附近

在三江高铁南站附近建设集铁路运输、公路动车为一体的综合性运输枢纽站场。

2022-2025

50000.00

50000.00

/

县人民政府

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物流业发展,扩展贸易产业链

14

三江北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厦蓉高速三江北出口

在厦蓉高速三江北高速出口附近建设一座以快递分拣为主的物流园区。

2022-2024

10000.00

10000.00

/

县人民政府

促进三江侗族自治县物流业发展,扩展贸易产业链

15

三江县茶城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B

建设茶城冷库、设备、物流运输设施。

2022-2025

500.00

5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升级三江侗族自治县茶城物流建设,促进茶产业提质增效

16

三江县农产品电商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A

占地500亩,建设仓储区、物流区、快递中心、电子信息平台、商务区及配套设施,新建农产品交易市场、交易大厅、农产品展示区、交易监管中心、大型停车场、水电、路网、绿化等基础设施。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产品电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

17

三江县工业园区富文坪工业园物流中心项目

续建

程村乡

总用地面积约260亩,总建筑面积约65000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物流仓储、冷库、展销中心、电子商务中心、培训中心等。

2021-2025

21000.00

21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完善三江侗族自治县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扩展产业链,促进工业发展

18

三江县三团村仓储冷链物流建设项目

续建

八江镇三团村

占地面积7865.13平方米,冷库总容量4000立方米的及农产品预冷、清选分级、分拣包装、保鲜、初加工、冷藏冷冻及冷链运输为一体的冷链物流系统。

2020-2025

700.00

700.00

/

县农业农村局

扩展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

19

三江县供销冷库仓储物流中心项目

新建

县城附近

占地100亩,冷库5000立方米。

2022-2025

2000.00

2000.00

/

县供销联社

扩展三江侗族自治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产品价值实现

20

大型综合能源服务站项目

新建

县城

2个大型充电桩。

2022-2025

6000.00

6000.00

/

县发展和改革局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导能源消费转型

21

三江县三江电力有限责任公司1300KW光伏发电项目

新建

斗江镇、林溪镇、良口乡、富禄乡

在斗江镇、林溪镇、良口乡、富禄乡等4个乡镇,安装4台单机容量为0.02万千瓦、1台单机容量为0.05万千瓦光伏发电机组,装机规模为0.13万千瓦。

2022-2025

910.00

910.00

/

县发展和改革局

发展光伏发电,促进能源绿色转型

22

三江县农村太阳能路灯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安装太阳能路灯14245盏。

2022-2025

57000.00

57000.00

/

县发展和改革局

加强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利用资源,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生态产业化项目

1038866.60

970420.60

68446.00

/

/

23

八江镇布央茶旅产业品牌建设项目

新建

八江镇

品牌建设(八江镇布央茶旅产业品牌建设)。

2022-2025

500.00

5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茶产业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及增强市场竞争力

24

布央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三团茶叶产业园建设项目

新建

八江镇布央村

建设茶厂1个、体验馆1个、茶叶展示厅1个等相关配套设施。

2022-2025

5000.00

5000.00

/

县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

加强茶产业设施建设及茶文化宣传,提高产业服务质量,提升知名度

25

三江县油茶“双千”计划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油茶新造、低改面积。计划完成油茶新造林10万亩、低产林改造5万亩。

2022-2025

34000.00

34000.00

/

县林业局

提高油茶产量,增强油茶经济效益

26

侗天湖茶旅综合发展项目

新建

独峒镇

有机茶叶加工生产线建设。

2022-2025

20000.00

2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增加有机茶叶产量,促进经济增长

27

油茶示范基地滴水灌溉系统工程

新建

斗江镇

建设10200亩以上油茶示范基地滴水灌溉系统,灌溉面积5700余亩。

2022-2025

5000.00

5000.00

/

县水利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提高斗江镇油茶灌溉效益,节约水资源

28

八江镇三村“莲和”万亩油茶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新建

八江镇

建设展示厅、培训室、观光亭、体验区、观光路、公厕、基地彩绘、绿化、产业园、民宿,地露营基地、观光长廊、电商及专家室等建设。

2022-2025

6000.00

6000.00

/

县林业局

加强八江镇油茶基地服务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

29

“双高”示范基地建设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双高”示范基地建设。计划创建油茶高产高效示范园15个以上,高产高效示范点30个以上。

2022-2025

12000.00

12000.00

/

县林业局

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油茶产业生产效率,提高产业知名度

30

创办大型竹产品开发产业园项目

新建

生态扶贫产业区

创办大型竹产品开发产业园

2022-2025

50000.00

50000.00

/

县乡村振兴局

发展三江侗族自治县竹产品特色产业,提供就业机会,促进人才引进和经济发展

31

传统医药加工产业园项目

新建

生态产业园B

建设药厂1个、传统医药展示馆1个、传统医药体验馆1个及其相关配套设施。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开发利用三江侗族自治县中医药资源,传承中医药文化

32

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新建

独峒镇林略村、唐朝村,梅林乡梅林村、新民村,富禄乡培进村,同乐乡七团村、寨大村、归东村

项目分为7个子项目实施。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面积1.6万亩,建设内容包含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等其他工程。

2022-2025

2253.60

2253.60

/

县农业农村局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粮食生产和增加农民收入

33

三江非遗文化产业园项目

新建

浔江半岛

建设中国(三江)侗族博物馆,项目占地80亩,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十个主题内容,完整的对侗族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族风情等方面进行面展示。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宣传

34

三江县三省坡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项目

新建

独峒镇

联合黔湘周边县联合申报国家级三省坡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内容包括:划定保护区三江片区村落、遗产、非遗范围及资源评价;提出保护内容及建设方案;编制申报文本及召开学术研讨会等。

2022-2025

3000.00

3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民族文化保护

35

三江县科马界红色旅游教育基地项目

新建

林溪镇

建设红色纪念广场、展览馆、游客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步道、亭廊等。

2022-2030

11363.00

11363.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宣传,打响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36

三江县甜水寨温泉度假区提升工程(二期)

续建

斗江镇

占地规模1000亩,建设温泉项目,主题景区将修复提升甜溪瀑布群,建设新游客中心、读论湖、广场及生态停车场、三甲侗民宿文化、高效农业、科技茶园、科技漂流、梦幻森林、七彩云端瀑布、科技茶业、高效农业等。

2021-2025

19850.00

/

19850.00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37

三江南站广场旅游综合体项目(二期)

续建

南站片区

规划总用地面积为176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7211.57平方米,本次无地下室设计,容积率为0.41,建筑密度为14.68%。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建设1个旅游综合体建筑群(设计图中为1#楼、2#楼、3#楼、4#楼、5#楼等5栋建筑),包括商务酒店、侗族文化展示区、三江农产品、侗族民族特色手工艺商铺,及室外道路硬化、场地铺装、景观绿化、供配电、给排水、配套污水管等配套设施。

2021-2025

28596.00

/

28596.00

三江县程阳桥城建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打造民族风情商业区,解决易安小区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

38

三江口夜郎文化旅游区提升项目

新建

三江口

主要建设三大景区:夜郎文化景区夜郎探秘系列及民俗体验旅游系列9705亩;三江口景区水上观光、古城探秘、水上狂欢及养生度假22830亩;老巴景区野趣体验11595亩。以神秘的夜郎古国文化、浓郁的侗民族风情,以及野趣横生的原生态自然景观为特色,以文化寻古探秘、自然观光、户外游憩、休闲养生和民俗风情体验为主体功能,打造国内知名的复合型旅游目的地。

2022-2025

20000.00

/

20000.00

县农文旅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加强文旅结合,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宣传,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39

三江县创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提升项目

新建

全县

建设骑行绿道驿站民宿群导视系统、旅游步道、旅游公厕、生态停车场游客中心。

2022-2025

100000.00

10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0

三江县全域智慧旅游项目

新建

全县15个乡镇

构建旅游大数据的中央机房、通信网络、WiFi覆盖、流量监控、信息诱导等智慧旅游基础设施;构建12301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中的咨询投诉系统、交通集散系统、消防服务系统、科技体验系统、导航导览系统、门户网络系统。

2022-2025

3000.00

3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信息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1

三江口综合旅游开发项目

新建

三江口

建设龙舟赛项目、曲泠瀑布,三江口水上游乐项目,景区停车场等,建设旅游景区面积约15平方千米。

2022-2025

200000.00

20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促进三江口旅游业发展

42

侗歌小镇风貌改造项目及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

梅林乡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开发利用梅林乡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旅游小镇经济发展

43

三江县林溪镇乡村旅游产业开发项目

新建

林溪镇冠洞村、高秀村、高友村、牙己村

对冠洞村、高秀村、高友村、牙己村实施提升村级风貌,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新建冠洞民俗博物馆、高秀、高友特色农业体验区;新建牙己村古茶体验馆;屯内夜景灯光布局;新建民俗表演区等。

2022-2025

20000.00

2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开发利用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旅游业经济发展

44

三江县林溪集镇旅游开发项目

新建

林溪镇林溪村、林溪社区

林溪集镇小河流域清淤、美化;风雨桥维修;集镇夜景灯光;街道商铺规划布局及招商引资。

2022-2025

10000.00

10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县发展和改革局

改善林溪集镇生态环境,保护民族特色文化资源,促进集镇经济发展

45

三江县大洲文化旅游岛项目

续建

古宜镇大洲村

项目拟在三江县大洲岛建设一个侗文化旅游岛,总规划用地约1470亩。总建筑面积约182632平方米:由中央生态公园、侗乡水街商业客栈片区、侗寨文化体验酒店片区、漫地自然独家酒店片区四个分区组成,以及广场、公园、道路及铺装、小品及雕像、景观建筑(亭、廊、阁等)、挡土墙、桥、水系、景观绿化、给排水、供配电等配套工程建设。

2019-2025

286314.00

286314.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文化宣传,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6

程阳八寨景区创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提升项目

续建

林溪镇平岩村、程阳村、平铺村

重点村寨外立面风貌改造、线路下地、供水供电设施、景区道路提升、栈道及旅游步道建设、民宿群建设、河道治理、生态停车场建设、旅游厕所建设、程阳大寨集贸市场搬迁改造。

2021-2025

100000.00

100000.00

/

林溪镇人民政府、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旅发集团

提升旅游服务质量,提高三江侗族自治县旅游文化知名度

47

三江仙人山景区提升工程

扩建

八江镇布央村

布央老寨房屋立面木质装修,巷道整治硬化铺石板,污水处理,夜景光照提升,游乐园项目,游泳池项目。

2022-2026

9990.00

9990.00

/

八江镇人民政府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景区环境

48

石门冲景区提升项目

扩建

丹洲镇东风村

按照AAAA级景区标准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2021-2025

20000.00

20000.00

/

东风村民委员会

提升景区旅游服务质量,促进旅游业发展

49

三江县石门冲、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

新建

丹洲镇、斗江镇

石门冲景区、甜水寨景区森林康养工程。

2022-2025

42000.00

42000.00

/

县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

加强三江侗族自治县生态环境保护,保障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

合计

1311915.13

1243469.13

68446.00

/

/


附表2

规划远期(20262030年)重点项目设置方向

序号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实施年限

1

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类项目

围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保障生态系统安全、改善人居环境等内容,持续开展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整治、燃煤污染物控制、秸秆燃烧和综合利用等大气污染防治项目;实施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黑臭水体返黑返臭等水体污染防治项目和土壤污染防治项目,健全环境污染防控信息化平台,持续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保持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厚植绿色发展,丰富生态产品供给。

2026-2030

2

产业生态化项目

进一步保证能源供给,大力开发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不断完善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及基础设施建设;布局高附加值精深加工项目;持续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加快建立节约资源与能源的低碳产业结构体系,提高区域竞争力,满足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达到绿色转型创新发展的目的。

2026-2030

3

生态产业化项目

依托“两茶一木(竹)”的基础资源优势,持续以绿色化、专业化为导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绿色建材两大主导产业;做精特色产业,稳定文化旅游建设成果,充分发挥三江生态、人文等特质,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产品研发和制造,大力拓展侗工文旅产品,做精特色旅游配套产业;同时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产业发展能级与附加值。

2026-2030





版权所有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
地址/AD: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峰街7号
政府热线:0772-8612234 维护电话:0772-8611297
网站标识码:450226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