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上的民族团结密码:独峒镇“四维共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 独峒镇  |   发布日期: 2025-04-27 15:00    |  作者: 杨丹丹、莫增祥 |
  • 字体大小:[
  • ]

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山水之间,独峒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芒。作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北大门,这里聚居着侗、苗等民族,在17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6个自然屯、51367名各族群众携手同行,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人篇章。独峒镇以“文化共融、矛盾共调、环境共建、产业共兴”为四大支柱,打破省际边界壁垒,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文化共融,架起心灵相通的彩虹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连接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独峒镇构建的环三省坡“民族和谐文化圈”,让文化交流成为常态。每月,接边村寨的“月也”活动热闹非凡,村民们载歌载舞,共享欢乐;篮球邀请赛上,各族健儿挥洒汗水,增进友谊。连续举办十九届的“金秋相聚岜团桥旅游节”和农民画文化艺术节,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成为三省边界地区的文化品牌。斗牛、侗笛、芦笙踩堂等民间艺术在交流中传承创新,三省媒体的争相报道,让独峒文化走出深山,声名远扬。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上,独峒镇更是不遗余力。高定村与湖南、贵州侗寨联合申遗,林略、岜团等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古老的侗寨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展示侗族文化的窗口。而“鼓楼宣讲”活动,则以侗戏、多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政策与民族理论送到群众身边,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矛盾共调,筑牢边界和谐稳定防线

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独峒镇创新“三治”模式,以款治、联治、法治为抓手,联合湘黔接边乡镇,构建起桂湘黔“五联五治”工作机制。湘桂黔三省坡边界联合委员会的成立,让党建引领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联防、联调、联控协议的签订,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族老、寨老化身“调解员”,用丰富的经验和威望,调解省际纠纷。

普法工作同样亮点纷呈。岜团村立法信息采集点成为法治“直通车”,将法律法规融入侗款多耶、侗族大歌,让晦涩的法条变得通俗易懂。干冲村的普法宣传现场会,更是将法治精神播撒到每个角落。2025年,2起省际纠纷、多起跨省风力纠纷的成功调处,正是“用情、说理、释法”调解技巧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独峒镇维护边界和谐的智慧与担当。环境共建,守护绿水青山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财富。独峒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与三省周边乡镇携手共建生态文明。联合开展环保宣传,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17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投入,让高定村、岜团村的民族特色村寨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如火如荼。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新建公共基础设施,整治脏乱差现象。2025年,10余次大规模整治行动,6000余人次的积极参与,让独峒镇的乡村旧貌换新颜。岜团等5个村获评自治区卫生村,独峒镇荣膺自治区卫生镇,绿水青山成为独峒镇最亮丽的名片。

产业共兴,铺就共同富裕康庄大道

产业发展是富民之本。独峒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联合湘黔边界村寨,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三省坡的壮美风光、侗族村寨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同时,“两茶一木,种稻养鱼”特色产业蓬勃发展,4.2万亩茶园管护精细,3个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成果斐然,“八协红”“天湖冰芽”等品牌声名远扬,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茶叶种植6000余亩。

油茶、小黄牛、蜂蜜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产品共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产业共兴的发展格局已然形成,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迈向共同富裕。

从文化交融到矛盾调解,从生态守护到产业振兴,独峒镇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破地域界限,深化合作共赢,就能实现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未来,独峒镇将继续深化“四维共融”工作格局,为湘桂黔“环三省坡”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建设贡献更多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三省边界常开不败!



【打印正文】
分享本文至:

三江要闻

边界上的民族团结密码:独峒镇“四维共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发布日期: 2025-04-27 15:00

来源: 独峒镇   作者: 杨丹丹、莫增祥

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的山水之间,独峒镇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民族团结的光芒。作为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北大门,这里聚居着侗、苗等民族,在17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46个自然屯、51367名各族群众携手同行,共同谱写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动人篇章。独峒镇以“文化共融、矛盾共调、环境共建、产业共兴”为四大支柱,打破省际边界壁垒,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文化共融,架起心灵相通的彩虹桥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更是连接各族群众的精神纽带。独峒镇构建的环三省坡“民族和谐文化圈”,让文化交流成为常态。每月,接边村寨的“月也”活动热闹非凡,村民们载歌载舞,共享欢乐;篮球邀请赛上,各族健儿挥洒汗水,增进友谊。连续举办十九届的“金秋相聚岜团桥旅游节”和农民画文化艺术节,不仅是文化盛宴,更成为三省边界地区的文化品牌。斗牛、侗笛、芦笙踩堂等民间艺术在交流中传承创新,三省媒体的争相报道,让独峒文化走出深山,声名远扬。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上,独峒镇更是不遗余力。高定村与湖南、贵州侗寨联合申遗,林略、岜团等传统村落焕发新生,古老的侗寨与现代旅游深度融合,成为展示侗族文化的窗口。而“鼓楼宣讲”活动,则以侗戏、多耶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党的政策与民族理论送到群众身边,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欢声笑语中深入人心。

矛盾共调,筑牢边界和谐稳定防线

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是发展的前提。独峒镇创新“三治”模式,以款治、联治、法治为抓手,联合湘黔接边乡镇,构建起桂湘黔“五联五治”工作机制。湘桂黔三省坡边界联合委员会的成立,让党建引领贯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联防、联调、联控协议的签订,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族老、寨老化身“调解员”,用丰富的经验和威望,调解省际纠纷。

普法工作同样亮点纷呈。岜团村立法信息采集点成为法治“直通车”,将法律法规融入侗款多耶、侗族大歌,让晦涩的法条变得通俗易懂。干冲村的普法宣传现场会,更是将法治精神播撒到每个角落。2025年,2起省际纠纷、多起跨省风力纠纷的成功调处,正是“用情、说理、释法”调解技巧的生动实践,彰显了独峒镇维护边界和谐的智慧与担当。环境共建,守护绿水青山美丽家园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各族群众的共同财富。独峒镇积极践行“两山”理念,与三省周边乡镇携手共建生态文明。联合开展环保宣传,让环保意识深入人心;1700余万元的专项资金投入,让高定村、岜团村的民族特色村寨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如火如荼。学习“千万工程”经验,聚焦厕所、垃圾、污水“三大革命”,新建公共基础设施,整治脏乱差现象。2025年,10余次大规模整治行动,6000余人次的积极参与,让独峒镇的乡村旧貌换新颜。岜团等5个村获评自治区卫生村,独峒镇荣膺自治区卫生镇,绿水青山成为独峒镇最亮丽的名片。

产业共兴,铺就共同富裕康庄大道

产业发展是富民之本。独峒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与民族文化资源,联合湘黔边界村寨,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三省坡的壮美风光、侗族村寨的民俗风情,吸引着八方游客。同时,“两茶一木,种稻养鱼”特色产业蓬勃发展,4.2万亩茶园管护精细,3个千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成果斐然,“八协红”“天湖冰芽”等品牌声名远扬,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茶叶种植6000余亩。

油茶、小黄牛、蜂蜜等特色产业多点开花,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产品共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产业共兴的发展格局已然形成,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共享红利,迈向共同富裕。

从文化交融到矛盾调解,从生态守护到产业振兴,独峒镇的实践证明,只要坚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破地域界限,深化合作共赢,就能实现边界地区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发展。未来,独峒镇将继续深化“四维共融”工作格局,为湘桂黔“环三省坡”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带建设贡献更多力量,让民族团结之花在三省边界常开不败!




版权所有 广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政府
地址/AD: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江峰街7号
政府热线:0772-8612234 维护电话:0772-8611297
网站标识码:4502260001